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转载]太极拳练错了的风险你知道吗?

如果这篇博文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我想这是一个并不太容易的开始。因为这里所阐述的内容,或许和人们一直以来人们对太极拳的看法截然不同。我猜想,不了解太极拳的人,应该多认为太极拳是博大精深的。但这种博大精深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仅仅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拳种。

号称了解的人也有不少,他们有些人或许已经进到很高阶的段位,他们心中的博大精深不是因为太极拳的古老,而是因为他们嘴上说了解,实际上却是迷茫一片。就好像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敬畏。

太极拳的理论十分庞大,基本都是属于歌颂型的。其中也有一部分貌似“不太礼貌”的内容,但表达得也都很隐晦。就好像是给领导提意见,一般人会怎么说?说:“你是一个无能的笨猪?没你业绩会更好?你来上班就是在捣乱!我想把你的那个长满虱子的假发扯下来,然后塞进你的屁眼里!?”得了吧,人们通常会这么说:“领导同志,我要批评您,您实在是太爱岗敬业了,总是日理万机的工作,也不注意休息,身体垮了怎么办?”

太极拳的一些负面讯息有着类似的情况。风险的告知也是躲躲闪闪。最多提及的只是进度快慢问题。很少涉及有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在这之前得先说一说目前太极拳的研究。很遗憾,不管你相信与否,太极拳迄今为止并没有真正的较为科学的研究机构。所有以研究会或者是武术社为名的所谓研究机构,都是以类似武馆形式存在的传播机构。他们并不从事研究,他们和商业武术馆不同的就是他们有着社团的头衔。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不太正规的山寨武术学校。这并不是贬低或讽刺,因为一直以来,传统武术的受重视程度也就是如此。这不是练武人能够单方面决定或改变的。

以前在电视新闻上(应该是CCTV新闻联播)看到一个对比的实验。在美国有人找了两组受试者,都是老年人,每组十几个人。其中一组人从事一般的健身房练习(跑步、举重等),另一组练习太极拳,练习前后分别做体检。实验历时半月,最后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对身体的平衡性、耐力等方面相较于健身房的练习更有优势。然后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对比实验,就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的香饽饽,太极拳似乎成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工具。

但问题也正在这里。这就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对比试验,范围极小,都是最为肤浅的表面数据,时间跨度也非常短。就这样一件事,竟也是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国人完成的。其实这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假设有一个大家庭,组织一下,搜罗起自己家的亲戚都能做到了。可是呢?这点小事也是别人做的。

提到了风险,最好是拿数据说话。比如多少人因为哪里的错误,导致了什么什么问题,总人数是多少?问题出现的几率是多少?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这对我来说几乎不可能。因为依照民间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入手去学习、传播、研究,完全没有养成好的记录习惯。都是凭借反复练习的身体记忆去记录技术,凭借自己实践的经验去传授别人。而且几乎是一个人一种方式,大体上虽然有着格式的相同,细节则是千差万别。长久的练习与教学,让我清楚错误练习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却很难统计成册。

我一开始也是拜师学艺,但能学到的真东西凤毛麟角,除了老师教学水准不济,另一个原因就是体系的混乱,个人崇拜很严重,让人对不同理论自然而然的产生排斥感。传统武术看似是以门派作为分类,但其实都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每个教学者都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内容,分歧十分巨大,水平天差地别。有更甚者专业术语都是不互通的,同样一句话也是一言各表。即便是称作同门,亲师兄弟(两个人的技术源自同一个老师),也都是各自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武术界的争执多,为什么人们寻师一定希望找最厉害的,因为没有学习过的人不可能去分辨。如果两个老师在讲述中有着背道而驰的观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相信那个更厉害的。但即便如此,也不见得是最为精华的技术。

后来我不再选择性的去相信谁,而是广为搜罗技术,逐一去选择尝试,把各家的技术作排除法去检验。这里就又会出现一个问题——耗时。很多时候走进死胡同,必须把一个自己练习很久的东西pass掉,然后从另一个技术角度重新开始。这已经是最为蠢笨的方式了,但是呢?效果却意外的好!

耗费将近六年时间去抱定一个老师学习,但盲目信赖的代价是惨痛的,甚至不如自己研究一年的收获大。尽管我最终通过融合、创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术理论体系,创立了全新的武术门派,但我依旧对自己曾经浪费的时间感到心痛。而那些我未知的风险,可就不仅仅是令我心痛了,它们令我浑身都痛。

感谢老天!给了我生命中数也数不清的转折点,让我在自己最最迷茫的时刻遇见了各种办法,升级了各种技术,能够化险为夷。这个世界没有巧合,每一个被遇见的所谓巧合,都将是一个人必然的经历。所以自己也就不再纠结了,管他呢,反正一直以来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有什么坎过不去了,也是注定的。

话题再转回来,说说膝盖问题。在起初的练习中,我的膝盖出现了问题,非常疼痛。但我还天真的以为,那就如同爬山或者是跑步引起的肌肉痛是一回事。从未有人提示我可能出现的风险,出现了的时候,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我只能在膝盖肿胀,不能行动的时候选择休息,而且膝盖的伤痛是伤及的骨头,在很多时候那些伤病问题是不可逆转的,要依靠手术解决。我最终找到了技术的诀窍,总结出保护膝盖的理论,我是一个幸运儿。但我也亲眼看到很多人并没有我这么幸运,盲目的相信,盲目的自责,认为那是自己的天赋不够好而造成的问题,长时间饱受伤痛的折磨。我还看到有人为付出了大的代价。他们的上已经很严重,医院诊断膝盖出现了游离体,但他们不愿意进行手术,而生活中又行动不便,近乎准残疾的忍受着。这些风险,你须要了解,太极拳并非是无风险之地。

再说说碰撞问题。太极拳中有靠打,目测看去和身体的撞击十分相似。但是需要用技术屏蔽掉反作用力,以保障在长时间反复的练习时保护身体不受伤害。因为有些时候,你一旦感觉到身体的伤害,问题或许已经很严重了。由于伤害属于积累而成,并不是那种瞬间可以凸现出来的问题,练习者往往会把疲劳与伤害混淆。继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身体的表面在反复撞击之后会越发的强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抗击打的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内在的震动会对头部、内脏造成冲击,让人产生极大的不适感。

我曾陷入过那种不适感,但我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练习中也不在有反作用力的负担,渐渐地摆脱伤痛的折磨。但我依旧不确定是否完全恢复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极短的瞬间,那些不适感还是会冒出来。因此我也怀疑,长期错误的碰撞练习所造成的伤害或许是永久性的。必须要在一开始就加以防范,这样的风险你也要知道。

其实在练习的细节中有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比上面写的那两个风险要严重,有些则可以忽略不计,这里就不再多写了。我不想,也没精力把教学用文字搬到网络上来。我不确定有多少人还在遭受着这样的问题,并且还在一直的自责,认为那是自己的天赋不济造成的。我要让你们明白,那从来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技术的问题。一对一的教学,盯得紧了,倒是可以有效避免,但是如果换成集体授课,我也不清楚到底会是什么情况。这篇文章贴出来了,我还是希望更多没有练习过太极拳的人可以看到。

拳艺虽庞大,但一点一滴来之不易,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拿命试出来的,我也因此而陷于保守。但此后我也将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太极拳,适度展开合作。并期待未来能有机会与体育科研部门联手,最好能够借助先进器材的帮助,探索太极拳的细节,排除掉有可能带来的风险,测试出它的极限,以及它给予人们的好处。让这一门流传了数百年拳艺以更为真实的面目站在公众的面前。

不过想归想,事能不能成的再说咯……看吧。

 

微信公众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