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微月光IJ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转载]内传基本功的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

$
0
0

    内传基本功的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 

                                   陈雄






      我学拳教材中含金量较高的视频有:开立桩、弓步桩、马步桩、根劲桩、虚步桩,托胯功、落胯功、塌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松腰坐势功、松腰出脚功、松腰沉提功、松腰蹲起功,劲走身后的松膝功,拳式中拳势的下盘转换,含胸拔背与松肩坠肘练法,虚领顶劲的练法,穿手转臂功,沉提滚手,沉提硼推功,松沉弹手功,垂臀扣胯的用法,松紧功等。按我恩师的说法,以上基本功的练法与要领都是门内徒弟传授的东西,所以亦称内传基本功。身知体悟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体现太极拳的拳理内涵,老练家说是“身上明白”。默识揣摩的意思,就是暗中记住而仔细推想探索。中国传统武术圈的谚语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欲想不空,就得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内传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能融入拳架、推手、散手了,练武到老自然不空。

以站桩功为例

       有位太极前辈说:松而不沉是假松,松而能沉乃真松。所以有太极名家将松沉功夫列为太极拳入门阶段的功夫,这是较实在的说法。站桩的脚下有根是松沉功夫的基础,松沉到脚底是练对了太极拳功夫的方向,与其说是一种松沉的感觉,不如说是初学者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练桩功,懂不了虚实。”确是这样,站桩的功夫练出来了,虚实才分得清楚,拳势动作才好变化。有些人单想“桩打在地里的稳固”内涵是不够准确的,也不够完整。重要的内涵是“一锤一锤打桩的一点一点沉入地里的动态之势”,太极拳的松沉是处于运动的状态,而不是僵滞的重物。有人以为站桩时间比以前延长了就是进步的体现,暗自高兴,我认为不一定是进步呢!去年有位跟过某太极名师学拳的外省人过来我家拜师学拳,以前他站单个桩从5分钟站到40分钟,但还是没练出应有的松沉功夫。当我把站桩练法与要领给他言传身教的时候,他2分钟也站不了。原因何在?是他以前站桩压根儿不懂怎么松,什么松腰塌胯、沉肩垂手、虚领顶劲、尾闾下坠、开胯圆裆等等,对他是茫然一片,看不清,也摸不着。他按我的站桩练法与要领练了一个星期,有了明显进步,对真松实沉看得清,也摸得着了。当然功夫的深浅,是靠他学了回家后的练功投入量了。由此看出,基本功的练法有多少含金量,就体现在学生或徒弟身上。在书上或光盘中把功法夸得再好,倘若没有那样的功效,练不出功夫,也等于空话白说。

       站桩是基本功的重活之一,因此有人宁愿多打拳也不愿多站桩的,确实需要苦练的意志与毅力。那么,站桩要练多久啊?练到了桩步合一、桩身合一、桩架合一(具体解读请看《这么多基本功练多久?》一文),不用再练那么多的桩功了。

以松胯功、松腰功为例

       把松胯功、松腰功合在一起举例,主要原因是腰胯互根的关系,如果腰松不了,就会影响到松胯;反之,如果胯松不了,也会影响到松腰。松胯功、松腰功也是基本功的重活之一,比如胯桩合一的“马步转胯功”,再如腰桩合一的“松腰蹲起功”,确实也需要苦练的意志与毅力。

       一些人打拳练到“下势”动作时,不是上身前俯、臀部后翘就是脚趾脚掌着地、脚跟离地,是他不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啊还是懂了练不来?如是不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明了拳理就不难改好。如是懂了练不来,又是哪个问题呢?有老练家对此说:这是腰松不了的拳病。这句老练家的习惯用语,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表述得有点笼统。我说具体一点,就是腰椎、尾闾、实腿之胯松不了的问题。“下势”练得是否正确、到位,我教材中的“松腰蹲起”功法对此功效较好。何谓正确、到位?就是一要松腰塌胯、虚领顶劲的蹲下,这是身正的内涵技术;二要下盘势稳的内涵技术;三要虚实转换较好的内涵技术。以上三个内涵技术都离不开松胯松腰功夫的保障和支持。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是杨澄甫宗师给世人留下的太极拳经典成语之一,我恩师林墨根老人家生前也曾反复强调“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但要真正理解和做到“不动手”,是不容易从字面上体悟到的,必须经过明师口授身传才能明白。其中行拳走架如果是练不到以腰胯带动四肢的,等于空谈“不动手”,没用啊!我教材中的“松腰开胯碾脚”、“松腰扣胯提脚”、“劲力走阴面”、“松腰转胯的边沉边转”等练法都体现了以腰胯带动四肢。我教材中的落胯功、塌胯功、扣胯功、转胯功和松腰坐势功、松腰出脚功、松腰沉提功、松腰蹲起功、劲走身后的松膝功、拳势的下盘转换功是以腰胯带动四肢的基本功。比如:你松腰开胯带动不了碾脚,松腰扣胯带动不了提起虚脚,这样怎么能以腰胯带动四肢中的下肢呢?

       我收授学生、徒弟大约二十五年了,教学实践发现有部分学生、徒弟不明白松腰、松膝的拳理。其实不难解读这个问题,只要拳势动作的吃劲受,力部位不在腰脊、膝盖,那么腰脊、膝盖就能松开。比如有些人打拳练到“云手”动作上身往左转或往右转的时候,是腰胯分离的腰转多胯转少,甚至是腰转胯不转。由于腰用力较大,造成腰部肌肉、腰脊骨都较为紧张、僵硬,这样练法把吃劲受力放在腰部,肯定是腰松不了。正确的练法是腰胯合一的以胯转带动腰转,脊椎末端位于骨盆,连接脊柱,骨盆转多少,腰脊骨就潇洒的转多少,这样练法使腰脊骨一点不受力,腰不松才怪呢!我教材中的“转胯功”对此的功效较好。松膝也是同理一样,如果细心一点观察,发现在练“劲走身后的松膝功”的膝盖往下斜落较低,又超过了脚尖,似乎是膝盖吃劲受力较大的样子,应该感到预想中膝盖疼而不舒服才是。可是预料不到的这个模样使膝盖没感到吃劲受力,所以膝盖自然不疼而舒服。错觉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劲力走身后阴面,尽管双膝“跪”得过低过前,纵然吃劲受力不在膝盖,而在膝关节后面大约三分之二的部位。由此松膝功练法类推,如能松腰松胯到位的打拳,哪会造成膝盖伤痛?

以松身功为例

       如果说热身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是重活的话,那么,松身功则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细活。松身功不像重活的站桩功,只要能忍住下肢肌肉和骨骼的热、麻、胀、酸痛的“煎熬”,就能长出功夫。细活的松身功则不同,较为讲究松的功夫层次,不是你想练到位就能练到位的,单靠不怕苦练的“煎熬”还不行,还要动脑思悟。正所谓:功夫凭苦练,奥妙赖深思。有一位太极前辈说:对于快架而言,松而不弹是假松,松而能弹乃真松。这个松弹在松沉的基础上产生,是沉中弹。我认为此言不虚,有了松弹的整劲,散手实战的击打才够威力。松身功中的“松沉弹手”对此功效较大,所以我把这个功法与108式小快架配套练习。这个功法是被动性练法,是松腰、松胯、松膝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力和腰胯一起推动了两手由下往上的弹起屈臂。当腰胯带动两手往上弹起时,两手往上弹起的幅度与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成正比,腰胯松得好一点,地面反座弹力大一点,两手往上弹起就会自然高一点。    

       综上所述,为了练好太极拳功夫和提高太极拳技艺,内传基本功值得花精力耗时间的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     

                         

                                                        2015102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