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本書之前,我對氣功有點認識,我曾推論針灸的穴位,是古人在氣功狀態下認識的。而我又做了一點臨床實驗,凡年輕的女性,任(妊)脈不通,是很難懷孕的;如果年輕的女性任脈不通,但健康好,通了任脈之後,八成女性都能懷孕,而生出來的嬰兒,都是很健康,雙胎的成數亦很高。
最近讀了兩本書,對我多年的疑問,指點了迷津。它們就是楊峰先生的”醫學氣功”和明朝李時珍所撰的”奇經八脈考”。在楊峰先生的醫學氣功一書內,他說「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這就是說,經絡咝械囊幝桑墙涍^氣功訓練有素者借助于超級感覺能力認識的。楊先生又有下面三點的結論:
一、是氣功訓練有素者可以通過真氣的調集,使感覺系統靈敏化來認識自我的經絡走向。
二、是仔細剖析體內經絡。
三、是氣功訓練有素者關心的是真氣在體內聚、散、往、返等現象。
以下是錄自明李時珍所撰輯的奇經八脈考:
一、奇經八脈總說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兩絡為十五也(《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藏府,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裏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沛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旨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萃集於左,已備學仙學醫者筌蹄之用云。」
註:奇經如湖澤,十二正經為溝渠。
二、陰蹻脈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如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瀕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註一: 陰蹻脈,會陰是也。
註二: 沖脈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于少腹之內胞中。
三、督脈
「李瀕湖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故魏伯陽《參同契》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範《天元入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廉輳,虛閒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註《參同契》云:「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咛旖洠瑫円勾嬷蚤L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呶查偅芡ǘ矫}﹔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壽。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而藥物火侯,自有別傳。
王海藏曰:「張平叔言鉛乃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為丹母,其蟲為龜,即坎之二陰也,地軸也;一陽為蛇,天根也。陽生于子藏之命門,元氣之所繫,出入於此。其用在臍下,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通厥陰,分三歧為三車。一念之非,降而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鉛。升而接離,補而成乾。陰歸陽化,是以還元。至虛至靜,道法自然,飛昇而仙。」
註: 說明任、督二脈之重要,人能通此二脈,百脈皆通。
四、任脈為病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又約曰:「上氣有音者,治其缺盆中(謂天突穴也,陰維、任脈之會,刺一寸,灸三壯)。」
註: 妊脈不通,無子。
【小結】
讀者能明白以上的道理,對內丹的修練,已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文源 黃思賢醫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