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微月光IJ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转载]武林“对决”下的国术传承

$
0
0

            



      清晨树荫下,王雪华女士全神贯注地打太极拳。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颇为可观。

           “我练的太极拳不能打,但我也不是奔着能打来练的。”退休多年王雪华练了四年太极拳,如今每天早上来兴庆公园练拳,已成为她生活的必修课。

             对前不久的徐晓东与雷公太极的“对决”,她深有感触,一方面觉得雷公败北,揭开了当今武术界比较“虚”的盖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人们对于武术的误解”。

             “不能用打来诠释一切,有谁见过日本传统相扑和巴西柔术对决过?又有谁见过日本剑道与击剑比过武?就好比让足球与篮球一起较量,显然是不行。”著名武术家、陕西省武协副主席马文国认为,“对决”和之前一些伪大师们的发功视频一样,均暴露出当下流行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其“对传统武术的曲解,尤其不利于我国的武术传承”。

 

                      

 

                  1

 

                        这场发生在前不久、由自由搏击者徐晓东与雷公太极掌门魏雷之间的“对决”,最终以魏雷伏地抱头仓皇收场。尽管过程只有20多秒,却吸引了多达数亿人观看。

“对决”之后,各类跨界比武纷纷登场,但无奈的是,比武均以传统武术落败告终。其中,一自称某八卦掌传人在对决某拳击手时,被打得几乎再无还手之力。

 “以前看武侠小说,对于传统武术和中国功夫,一直是很痴迷的,而且不光是书,电影、电视,整天都在说中国武术如何强大,可看过‘对决’,太令人失望了”,小唐刚大学毕业,原准备今年夏天去找个师傅学拳的,但现在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看到的传统武术,会与印象中的高强武功大相径庭?

      实际上,不光是小唐,在人们脑海深处,“能打”一直是传统武术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正因为能打,也才有了令许多外国人痴迷的“中国功夫”。像霍元甲、叶问、李小龙等等,都是靠实战胜利才得以成名的,倘没有实战方面的坚实支撑,任何门派的武术都会面临存亡的危机。

  “就像电影《师父》里讲的一样,一个门派的师傅如果手里没绝活,身上没工夫,要想存身立足,发扬门派,连门都没有”,多年习练红拳的蔡师傅认为,解放后香港、澳门还常有踢馆、对决等民间性质的比武,而国内早已没有了这种土壤、环境。

  “有人说传统武术不能实战,那完全是瞎说。”蔡师傅说,像黄飞鸿帮刘永福练黑旗军,就是在战场了发挥了作用,还有霍元甲,韩慕侠等武术高手,就是在比武对决中打败了西洋拳师,“如果打不了,谁还会拜师学艺?”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洋、东洋拳击格斗界曾多次挑战过中国传统武术,但均以传统武术大师的完胜,为中国武术彰显了荣光。如孙禄堂晚年曾两次击败前来挑战的日本高手,尤其是1932年,已逾七十高龄的孙老一举击败了五名日本搏击高手的大挑战;韩慕侠事电影《武林志》的原型,1918年时,他打败前来挑战的俄人康泰尔,据说交手时,康泰尔被打倒三次,每次爬起来都不服,但均被韩慕侠踹飞,最后康氏心服口服的将他在世界各地比赛所得的11枚金牌交给韩慕侠,离开了中国

                   孙禄堂与韩慕侠的胜利,可以说,是给传统武术能够实战打上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印迹。但是,为什么现今的情况却又令人大跌眼镜?

早在徐晓东与雷公太极创始人魏雷从网上对骂到现实对决之前,国内也曾出现了一次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比武。由于这是一场某地方台的真人秀节目,故而全然没有了民间“约架”的意思。该对决发生在20151月,一方为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高手、海南省武术协会副会长、曾经做过李连杰贴身保镖的杨成章,一方为中国60KG级散打冠军曹亚光。原本人们以为传统咏春能够在与现代散打中胜出,可对决一经开始,杨成章便被曹亚光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并在杨中了曹的一记飞腿之后,一根肋骨还被踢断了。

                  尽管这次比武未引起大面积传播,但还是影响力颇大。据说,有些当地习练传统武术的年轻人就是在电视上看了比赛之后,转而去练现代搏击了。

“传统武术不是不能实战,其‘武’字本义就是拿起武器去战斗;但传统武术的武德,是指实力强大到对手不能轻易动手,而不是主动去打别人。”马文国指出,所谓武德,连武都没有,哪儿来的德?现在的一些视频,好像传统武术不能打?真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真正的武术高手都是潜心孤诣锤炼功夫的人,“他们与时下一些非常热闹、吸引眼球的所谓大师完全不同,也与叫嚣着四处比武的人不同,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有一个人真正的沉潜下来才能学习和掌握”。

 

                 2

 

作为有着四十多年习武历程的马文国,对于武术和功夫有着独特的理解。“对武术必须有热爱,需要像苦行僧一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去练,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可功夫就是这么做才练出来的”。

马文国九岁时就开始练习红拳,后来一直没有间断。虽然上大学时学的是外语,又喜欢文学、书法,但丝毫不影响他坚持不辍的习练传统武术。为了博采众长,多年来他四处拜访民间高人,尤其河北沧州、盐山、南皮一带,几乎每年都要去,对于当地的劈挂、八极、通背等门派高手,他均了如指掌。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不假。”马文国说,为了拜师学艺,他多年自费前往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寻访武术高人。曾见到过不少功力深厚、却安于平淡的民间拳师。有一年自己去肃宁,曾在乡下见到过一对父子,父子二人常年在乡间习武,功夫极为深厚,“墙上挂着一个尺把厚的沙袋,六十多岁的老人一脚过去,打得沙袋连着墙壁都直晃悠,那力量,没有二三百公斤不可能!”。

 “古人练功没有捷径,完全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结果”马文国说,我国的武术有些拳种注重实战,有些拳种注重养生,那些武术大师,没有不是功夫深厚,武德超群的人。

  由于实战出众,马文国一直是国内某集团军特种部队特聘教官,总队的总教官。别看他中等身材,可在教授实战技术时,却神情严肃,杀机充盈。马文国认为,虽然自己常年练功,但只有一次“出手”。原来,很多年前,有一次他去上海求学,中午与一位朋友去吃饭,公交车上,见两个小偷试图对一位女子行窃,他便上前阻拦,结果下车后,两男子拦住他,其中一人揪住他领口就要动手,可对方还没开打,便被他两下“招风手”,打得躺翻在地,由于出手极快,围观人群居然都没来得及看清他是怎么动手的。

“实战是什么?就是你不动手则已,你动手就已经输了”几十年来,马文国在学习诸多武术门派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的老话,他为了强化体能,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打坐,随后便是跑步、力量锻炼,现在卧推90公斤,挺举150公斤,绝非一般人能做到。

“实战讲求体能、力量,没有这个就谈不上实战,有了体能,既能击打,也能抗击打”,马文国说,练功很枯燥,需要坚持和自律,可是,他所带的学生,至今还没有能全面坚持下来,“每天跑十公里,没一个人能坚持下来”。

但即便如此,他的学生也很出色了。以前也有外面的习武者找他比武过,但他都是先让对方跟学生打,可是“都打不过学生”。

曾获得“双刀”、“八卦掌”全国武术冠军的李洋,目前是省青少年宫一名武术教师,虽然她一直以练武术套路为主,但还是相信,传统中国武术的高手是有的,“民间或许还有那种类似于民国年间的武术大师,他们有武德、有功夫,可是从不声张”。

李洋介绍,解放后,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武术在我国出现了变化,一个是向武术套路走了,另一个则是发展成了武术散打。而武术套路这方面,主要是以表演成分居多,追求技术上的高、难、美、新,她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与实战格斗没有任何关系。

 

      3

 

“传统武术也需要多年学习和掌握,比如前一两年主要练基本功,练速度和柔韧性,学习三种手法、五种步法,可是不会像过去练功一样,一扎马步扎一天”李洋说,尽管传统武术是练套路,但也有对练,只不过对练不是格斗,不像格斗,非要把人打倒为目的,“像武术套路里的对练,需要进行编排,也带有一定的攻防含义,可她并非实战,她讲求的是既能强身健体又具有艺术美感,因此,为什么一定要她具备实战功能呢?”

李洋认为,武术套路与现代搏击习练的目的不一样,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所以,之前徐晓东跟雷公太极的对决,说白了就是“约架”,真正的比武对决,也是讲求公平的,而这种公平,就类似打拳击比赛一样,以体重来划标准。

“传统武术跟现代搏击是两码事,就是像跆拳道,他也不是格斗术” 现任陕西省跆拳道队主教练、曾荣获九运会全国跆拳道冠军的刘少辉也基本上同意李洋的观点。刘少辉说,即便跆拳道是以踢为主,也有自己的一套步法、攻防策略,可即便如此,她也不是一项针对实战的技术,“它训练的方法不复杂,技术也不难,如果说她还能实战,可能仅仅是因为学的人常年练习踢,有力度,比未练习的人踢的准确性更高了而已”。

“比如,跆拳道步法要求是踢几下就会停下来,跆拳道比赛中,大家也都会遵循规则,而且怎么踢、那些地方可以踢、那些不行,都有严格要求,可是如果是类似与徐晓东的约架,不久明显吃亏了吗?”刘少辉认为,尽管他个人并不赞成近来越了越多出现的所谓“比武”,“过招”,不过徐晓东还是用看似莽撞的行为为传统武术敲了一次警钟。

“为什么这么说?假的、虚的东西太多了!一些自称某某门派的大师、掌门,自己还不过是略知皮毛,学了不到一年半载,就用各种炒作,把自己吹成大师级人物,然后收学费招学徒,这完全是在伤害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刘少辉认为,传统武术的“不景气”与时下武术界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与一些人的浑水摸鱼、招摇撞骗分不开。

李洋也认为,在商业化社会,利用武术牟取商业利益,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共识,“他们通过搞一些小山头、圈子,利用一些噱头进行炒作,扩大影响,无非就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可伤害的却是传统武术”。

“像隔空打人的视频,还有一个人推一排人,还有某大师发功震飞好几个人等等,这些内容,完全就是用哄骗的手法在夸大宣传传统武术的功力”马文国认为,一方面是人为的哄骗、夸大传统武术,一方面传统武术又在不正当的“比武”对决频频败北,这不仅极大了伤害了传统武术,也也会对我国的武术传承产生不良影响。

“实际上,现代的格斗术也是借鉴了传统武术的许多内容慢慢发展来的,而学习传统武术套路竞技的,以及现实中的一些拳师,很多没有进行过实战训练,只是平时比比划划,对练拆招,并不具备真正的格斗技能,这应该分清来看”马文国说,中国人应该普及有关武术与现代格斗的知识,了解真实的传统武术。而一些靠古典哲学、心灵鸡汤和肤浅的技巧技艺装点起来的传统武术习练者,也应有所收敛。

         

        

                    4

 

 

随着“对决”后引发的舆论风波的逐渐升级,“现在武术都是花架子,全都是骗人的”;“这是约架,不是比武,它(对决)没有任何可比性”等等在专业评说和坊间认识,在大相径庭、混乱杂糅的语境当中,最终都慢慢归结在了一个点上,那就是对于传统武术、也即国术传承的深深忧虑。

“就拿西安来说吧,传统武术的武馆开了有多少,人家跆拳道的馆又有多少?”西安市民朱启宇说,在民国和一些香港早期电影里,跆拳道的馆很少见,都是八卦掌、咏春、太极拳等门派的武馆,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术传承明显落后于历史并不算久的跆拳道?

的确,尽管在公园里、广场上有很多人在太极操、太极拳,可是,比起培训跆拳道的馆,传统武术所开的武馆实在太少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体委通过对武术的挖掘、整理,最后经专家认定了传统武术的129种拳种,这129种拳种,都有各自的标准,不仅历史发展清晰,传承有序,也都有群众基础。”李洋说,当时这些拳种是作为武术套路来进行竞技比赛的,但目的是要将其推向奥运会,推向全世界,这个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2008年,中国武术曾第一次作为表演项目登上了奥运会的舞台,可是,至今还走在申奥的路上。

“本来申奥的过程就是推广和宣传传统武术的过程,可是国内还频频闹出‘比武’、‘对决’的事情,这无疑对申奥是不利的”,刘少辉说,同样,当年和套路分出的散打,也一直要进入奥运会,可是,至今还是没能成功。

由于对跆拳道非常了解,刘少辉很认同韩国的推广方式,“推广、宣传无疑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传统的作用和效果,没有人学,没有人会,还怎么谈传承?”他认为,韩国在跆拳道推广上,精神层面强化了儒家礼的仪式感,其次就是最大限度对其进行了简化,“为什么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到跆拳道馆去学跆拳道?就是因为,孩子去学了之后,收到跆拳道重礼的影响,孩子学了没几天,就变得非常讲礼貌了,这样的变化,那个家长大人不喜欢?”

在简化标准上,刘少辉深有感触,他觉得韩国为了将跆拳道推广到全世界,进行了大量非常有效的工作,比如尽可能的简化跆拳道的学校要领,上手快,让人好学、易学;但同时,在此基础上,韩国却在服饰方面,迎合着各地人群的不同审美习惯,“比如有的跆拳道服是黑边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还有图案,总之服装上就很新颖。”

相比之下,我国的传统武术有129种,要想推广,如何简化便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刘兆辉说,就如太极拳,尽管练的人的不少,但太极拳的种类也很多,什么陈氏、杨氏,等等,只有融合成一种标准、易学的拳种,才更有利于将其推广开来。

“现在武术进校园是一件好事”。西安体育学院宣传部长高月宏认为,比起跆拳道考级,武术进校园是晚了点儿,但未来还是对发展我国传统武术非常有利的;还有如文化部评选的多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传承人,这对于传统武术,都是利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武术作为格斗技击的功能已经被弱化的情况下,学习武术强身健体的功能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武术附着的传统文化价值,也正在日益凸显,因此将来的武术传承应该充满希望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