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这次世界孙氏太极拳高峰论坛上做主题发言的内容。
第一部分 有关三拳合一的几个问题
在讨论三拳合一这个题目的时候,以下六个问题是必然要触及的:
1、三拳兼练是否就是三拳合一?
2、由谁完成了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3、为什么要构建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4、为什么没有出现四拳合一、五拳合一,而是三拳合一?
5、三拳合一为什么选择形意、八卦、太极这三拳而不是其它三拳?
6、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为什么由孙禄堂先生完成建构,而不是别人?
下面就以这六个问题为导向,分别做个回答,与各位一起探讨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形成、作用和意义,论证部分请参阅拙作《孙氏武学研究》第23章,这里论证从略,只简要地介绍一下论点。
一、三拳兼练是否就是三拳合一呢?
否!这只是说明这个人三拳都练,但并不意味着他能把三拳融合为一体。那么什么才是合一呢?就是融合为一个体系。比如,中学毕业时我们都学过十来门科目,我们有谁把这十来门科目贯通为一个学术体系了?即使你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这十几门科目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你就没有把这十几门科目构建为一个体系。就谈不上合一。谁真做到了,这个人就是一代文理贯通的大家,这样的人难得一见,代不数人。所以,三拳兼练与把三拳融合为一个拳学体系是两回事。
三拳兼练,若未融合一体,三拳之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相互之间没有共同的基础。
三拳合一,则三拳具有共同的基础,形成一个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同时能把三拳各自的性质发挥到极致。
那么三拳兼练为何不一定获得三拳合一的效果呢?
因为如果三拳没有共同的基础,就不能在同一个形式下直接互相转换。比如某拳若以大马步为基础,其技术发挥都是在这种形式下完成的,就不可能与形意拳合一。同样某拳若以大弓步为基础,也是如此,它们都无法同一到三体式的结构中来。在运用时需要通过一个较明显的调整过程才能成为三体式,因此它们与形意拳就是叠加关系,不是合一关系,不能从该拳的状态直接发生形意拳的状态。反之亦然。所以,三拳兼练是三拳的叠加关系,三拳合一是三拳具有同基共生关系,即基础同一,三拳相互孕育,同态共生。所以三拳兼练在能力与效果上就不如三拳合一。
另一方面,这里还有一个把拳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更为合理的问题,是建立在大马步、大弓步上更为合理,还是建立在其他基础上更为合理,为此孙禄堂先生提炼出了孙氏三体式,这是迄今为止最合理的拳学技能基础。相关论证请参阅拙作《中国武学之道》和《孙氏武学研究》。
以上就是三拳兼练与三拳合一的不同。
二、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由谁完成的
本来这早有定论,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自孙禄堂先生去世后,出现一些七七八八的说法,有人抛出一个所谓的“后门之会”,说是李存义、程廷华、刘德宽、耿成性、刘伟祥等先生开创了三拳合一。关于这个说法,如果善意地去理解,我认为是一些人把倡导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兼练与创建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弄混淆了。
关于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创立,还是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的相关记载最为可靠。因为该书作者杨明漪先生就是李存义先生的弟子,同时还是中华武士会的秘书,该书出版后,得到中华武士会中众多李存义先生的弟子以及程廷华先生之子程海庭先生的认同,以杨明漪先生的学问修养和对李存义先生一向的敬重,他怎么可能把自己老师的成就安在别人身上?
所以对于三拳合一的形成历史,以《近今北方健者传》中的记载更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权威性,因此更为可靠。
据《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八卦、形意两家之互合,始自李存义、眼镜程(即程廷华先生),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即孙禄堂先生的号),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及“至孙禄堂集三家之大成者,益不待言。”即知三拳合一武学体系是由孙禄堂先生完成建构的,孙禄堂先生是第一个把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皆修为到登峰造极之境,且达到三拳合一至境的人。
对此,陈微明、靳云亭、田镇峰等先生及当年《大公报》上也有类似记载。因此,《近今北方健者传》的记载并非孤证,而是当年的公论。
三、为什么要构建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谈到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创立,这里隐然有一个问题,当年孙禄堂先生出于什么要构建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孙禄堂先生在1915年5月出版的《形意拳学》自序中写道:“余于形意一门,稍窥门径,内含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探源论之,彼太极、八卦二门及外家、内家两派,虽谓同出一源可也。后世渐分门类,演成各派,实亦势使之然耳。”
1915年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因为这年正是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的完成之年,孙禄堂先生在翌年即1916年“《八卦拳学》原序”中写道:“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在武学发展史上却极为重要,反映出如下五个要点:
1、不仅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乃至内家外家两派实际上同出一源。这就意味着所有武艺有成为一个武学体系的可能。
2、经过孙禄堂先生通过优化、充实、提炼、重构所形成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构成了所有武艺的天地人三元之理。
3、孙禄堂先生构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三元之理的目的是为所有武艺的优化、重构、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如同诗、礼、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4、形意、八卦、太极三元之性质各有特点,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
5、形意、八卦、太极三元一体,其根本皆出自丹田之气的作用,亦即太极一气的流行。
孙禄堂先生在自述中阐明的上述五点明确了构建三拳合一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我在这里对这个问题稍作展开。
天地人三元这个思想源自《易传·系辞下》中的三才:“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以“天地人”三才来宏阔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一理相通。故三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础。因此,孙禄堂先生以天地人三元比喻八卦、形意、太极三拳合一的意义,实际上是说他通过重构八卦、形意、太极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三元的性质,从而为所有拳术技击技理的优化乃至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即通过建立三拳合一合乎天地人三元的性质,为所有拳术技击效能的提升达到拳与道合的境界建立共同基础。这是孙禄堂先生构建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孙禄堂先生是在自己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功夫已然大成的情况下,又经过三年的昼夜研修,最终提炼出三拳的三元性质,以此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理法,形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于是自1915年到1919年孙禄堂先生据此三拳合一的目的著成《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此三学共同构成三拳合一的技理体系。所以三拳合一并不仅仅体现为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的着眼点是极为深远宏阔的,不仅着眼于对当时武艺的技能进行总体提升,而且更关注武艺的修为对于人格的提升与影响。就在这篇自序中孙禄堂先生写道:“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孙禄堂先生在此指出:研修拳学的意义在于使研修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
因此孙禄堂先生构建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有两方面意义:
第一, 为提升所有拳术的技击效能并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
第二, 通过完备拳学的理法与效能,造就出一批向着全知全能的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的目标而自我修行的高素质的人。
于是有人可能要问,既然三拳合一武学体系是提升一切武艺的技击功效并与道相合的基础,那么这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孙禄堂先生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建立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以支撑三拳合一,这个技术基础有两个特点:其一能将三拳各自的特性都提炼到极致并发挥到极处,并成为提炼、升华各派拳术技击效能并与道同符的基础。其二使三拳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
这听上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
孙禄堂先生是如何解决这个看似的矛盾呢?
孙禄堂先生以自身卓绝的武功造诣和超越世人的见识,发现了对立两极之间存在着共生的桥梁,这就是极还虚之道,即极还虚致中和。
为此孙禄堂先生发现技击的基本要则无非三者:直中、变中、虚中,三者能与道同符之理乃诚一、万法归一和抱元守一。于是孙禄堂先生以形意拳为基础提炼出直中与诚一的特性,成为孙氏形意拳,以八卦拳为基础提炼出变中和万法归一的特性,成为孙氏八卦拳,以太极拳为基础提炼出虚中与抱元守一的特性,形成孙氏太极拳。同时,孙禄堂先生又为三拳建立了共同的基础,即三害、九要、中和要则以及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等修为法则。作为三拳共同的技理,三拳都是以中和为宗,以虚无为本,以极还虚为法,以内劲即中和真一之气为统御,于是有修身复性、技击与道同符的效能。
这样孙禄堂先生通过建立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使三拳各自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并成为提炼、升华各派拳术技击效能,使之相互贯通一体、与道同符的基础。
三拳合一的核心是完备良知良能。当年孙禄堂先生以其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培育了一批武学大师,只不过时过境迁,有的人承认,有的人由于成为大师了,其后人现在不承认。但是这都没关系,当年杨明漪先生就预言:“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然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
什么意思?是说孙禄堂先生在武学上阐明哲理、守先开后的功绩可以与大禹相比,以后武术技击就没有什么秘密衣钵可传了,形意、八卦、太极这三家拳术从此必然会遍于宇宙。事实已经证明杨明漪先生的这个预言是有远见的。
综上,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能够为提升所有拳术的技击效能达到拳与道合建立共同的基础。同时通过对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研修,造就一批向着全知全能的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而自我修行、自我奋斗的高素质的人。这是一项迄今为止,在武学领域里划时代的、最重要的成就。
四、为什么没有出现四拳合一、五拳合一,而是三拳合一?
若相对完整地解答这个问题请参见《孙氏武学研究》第23章。这里作为简要的回答就是,无论四拳、五拳还是N拳都可以合一,但无论是四拳合一、五拳合一还是N拳合一,其基础都是三拳合一。
为什么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系统学原理,即三个不同要素是构成自组织耦合功能的最小的单元数目。因此三拳合一是融合百家技能最基础的结构。所以,四拳合一、五拳合一乃至N拳合一其基础都是三拳合一。只有完成了三拳合一,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多拳性的融合。关于这一点这里也不做论证。有兴趣可以参见金观涛先生的《整体的哲学》一书。
这也是孙氏武学三拳合一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另一层意义。
五、三拳合一为什么选择的是形意、八卦、太极这三拳而不是其它三拳?
按照1916年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原序中自述,在他四十岁时,他已研修过十几个门派的拳术,并非只是形意、八卦、太极这三拳。那么为什么他要选择形意、八卦、太极这三拳来构建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呢?
原因就是这三拳的技术与理论在当时比其它的拳系发育的更成熟一些,就内在修为方面和直中、变中、虚中的技能修为与技术运用上与其它拳种相比也相对成熟些,而且这三拳的技能技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潜在的互补性,但是当时三拳之间这种完备性和互补性并不充分。所以在孙禄堂先生开始接触八卦拳时,感到很难与形意拳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悟,才逐渐发现形意拳与八卦拳之间存在着理法与技能之间的互补与融合的可能。后来接触太极拳时,开始也感到很难与形意拳、八卦拳相融合。以后经多年研修,发现通过优化、提炼、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理法与技能特性,可以使之相互完全融合、互补而完备,使重构后的三拳成为优化、融合其它拳派技能的完备的技能基础,所以,孙禄堂先生选择通过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理法与基础技能形成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来构建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六、为什么是由孙禄堂先生完成了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而不是别人?
在孙禄堂先生之前,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兼练的人也有,比较有名的有刘德宽和韩愧生等先生,但是并没有形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真正完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并达到三拳合一的至境者,唯有孙禄堂先生。这个在前面依据史料已经论证。
那么,孙禄堂先生为什么能够完成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学建构呢?
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因素:历史逻辑、文化土壤、家学渊源、从学机遇、个人品行以及超拔的武学天赋、超人的努力和崇高的道德修养。
首先,为什么说孙禄堂先生取得卓绝的武学成就是历史逻辑的必然。因为中国武学发展有其自身的演化逻辑,这个演化逻辑就是,在外界环境变化与影响下,武术文化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不断且顽强地展示着个体对自由的追求,从技击技能到认知,再到精神、情感与心性。下面这个图表就显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武学发展逻辑的这个演化过程:
16世纪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
20世纪30年代至今 |
抗倭战争促进明军提升军队近战冷兵能力的需求 |
禁止民间私藏武器以及西方强劲火炮的进入促进社会对个体拳术能力的需求 |
清朝中期,社会相对平稳,颜、李学说盛行,促进武艺进入修身的领域 |
太平天国、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火器的普遍运用,促进武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
中西文化冲突,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刺激下反作用突显,促使实战武艺的能力走到极致 |
战争以及现代武器的巨大威力使社会对实战武艺的需求急剧降低,实战武艺异化为竞技体育 |
学术特点:冷兵的作用开始复兴,武艺研修以齐勇,冷兵阵战为主。拳术尚不是当时武艺研修的主流。这是中国武艺的复兴与启蒙阶段。 1、思想:武艺为战争服务。各家拳法兼而习之。 2、技理:开始对技法、劲力运用的特点和势法进行初步总结。 3、技法:研究的主流及重点是招式,主要针对各类器械的运用。 代表人物:俞大猷、唐顺之、戚继光、程宗猷等。 |
学术特点:武技开始强化个体能力的进一步解放,齐勇和阵战逐步向单兵、徒手、养生的方向转向。拳术在武艺中的地位开始提升。 1、思想:从服从于军事战阵转向个体防身、健身。 2、技理:发现劲力形成的六合要则。提出因敌成体这一境界。 3、技法:枪法的研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拳术技法的地位逐渐取代器械成为武艺研修的重心。 代表人物:吴殳、姬龙峰、陈奏庭等。 |
学术特点:武技开始向认知的方向深化,开始追求武技与中华哲理之间的关系,各拳派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1、思想:体用兼备,经世至用。 2、技理:技击开始向中气、劲力方面深化。倡导内外兼修。 3、技法:技击技法日趋丰富,追求内外相合的技击之术,滥觞一时。各类不同形式的技击技法在这一时期形成。 代表人物:苌乃周、曹焕斗、吴钟、马学礼、戴龙邦等。 |
学术特点:武技对中华哲理的追求更加深入,开始关注武技与精神、情感的关系,逐渐产生个体追求身心自由的意识。 1、思想:追求武艺与天道的契合。 2、技理:在技理上开始触及探求技击时感而遂通的人体本能。 3、技法:注重对基础功夫的研修,技法向相互融合、简约上聚焦,并凝练出形意、八卦、太极、通臂、戳脚翻子等几大劲性。 代表人物:董海川、李能然、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郭云深、宋世荣、祁信等。
|
学术特点:武技全面融入中华哲理的根本处,所谓拳与道合,全面进入到精神、情感与心性的层面,个体对身心自由的追求达到极致。 1、思想:拳与道合落实在复人本然之性体以及培育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精神。 2、技理:发现了培育技击时感而遂通的形成机制——极还虚致中和。 3、技法:统一基础,融合百家,化归内劲,发挥本能,博综贯一。 代表人物:孙禄堂。 |
学术特点:武技向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以教育、健身、竞技、休闲、娱乐等形式开展。实战技击技能逐渐消失。 思想1、思想:修身、健身、自卫三位一体。 技理2、技理: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力学和生理学指导竞技武术的训练。另一方面新旧武术理论之间出现严重割裂现象。 技法3、技法:竞技技击、竞技表演、民间武术之间的技法相互分立,难以相容。 代表人物:张之江、李景林、陈公哲、马凤图、朱国福、孙存周、郑怀贤、李小龙 |
上述表格体现了中国武技随时代发展的演化逻辑,其发展的巅峰就是孙禄堂先生提出的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内劲原理、中和极则、极还虚之道以及以博综贯一为特征的圆融的武学体系。所以,中国武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表明:孙禄堂先生所以能达至武学巅峰,并完成三拳合一的伟大创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武术发展历史的逻辑必然。
那么这种历史必然为什么会偶合在孙禄堂先生这个具体的人物身上,这就要提到其他几项因素所起的作用,如文化土壤、家学渊源、从学机遇以及个人超拔的天赋和努力和道德修养。
那么,作为文化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说到文化土壤的影响,有两个层面,一是民族土壤,二是地域土壤。
有关武术的民族土壤论述者甚多,本书无须赘述。这里仅略谈一下地域土壤,关于孙禄堂成长的这片地域的武学土壤,可谓历史风气积淀深厚。
孙禄堂先生是保定人,明末清初有位理学大家孙奇逢(1584—1675 ),也是保定人,钱钟书认为,孙奇逢一生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身体力行。二是有义侠之迹,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教育了很多人才。孙奇逢对后来颜元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思想有重大影响。所以说,孙禄堂先生生长在这样一个倡导文武兼备、经世致用、慷慨悲歌、行侠仗义的人文环境的土壤中。
这里还要说到孙禄堂先生的家学渊源。
孙禄堂的父亲叫孙国义,是位文林郎。文林郎是正七品散官,没有俸禄。在孙国义的碑文上我们发现有这样的记载:“盖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完县城东南任家疃村,有孙君讳国义……孙琢公之子也,弟兄二人,君居其次。孙氏累代耕读,自君之祖自孔公经商起家,本饶于财,至君之考琢公,好周人之急,家遂中落,及君幼时即窘,……家虽不足,如遇亲友乡党之婚丧患难等事,君则尽心力而为之,劳怨不辞,君之素行感人甚深,故排难解纷乡人无不悦服。君尝恨幼年家道式微,无力读书,故对于哲嗣禄堂求学,异常注意督责训勉,不尝宽假,哲嗣亦生而嶷嶷,超绝常儿,学识宏富,……”
由此可知孙禄堂先生生长在一个累代耕读之家,其家风积善、明德,尤其他的父亲孙国义,家虽不足,帮助乡里尽心力而为之,劳怨不辞,其行感人甚深,同时,督责孙禄堂研求学问甚严。孙禄堂又生而嶷嶷,超绝常儿,故学识宏富。
那么他在求学机遇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寻常呢?
孙禄堂跟从的几位老师如李奎元、郭云深、程廷华、郝为真等都是在他的上一代武术家中站在当时武学制高点的人物。孙禄堂先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从学机遇呢?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找到答案。
如在《国术名人录》中记载:孙禄堂“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再如,在《拳意述真》中陈微明记载程廷华对孙禄堂的评价:“敏捷过人,人亦乐授之。”陈微明在所撰写的“孙禄堂先生传”中亦记载道:“先生于武术殆有天授焉。”说明孙禄堂先生是位品德非常高尚、天资过人又极谦虚人,因此常常能打动老师。同时孙禄堂先生所遇到的这几位老师也是心胸旷达,见识高卓的人,所以说是相互投缘。过去有个说法,上乘武学都是师访徒,就是由师傅找徒弟。找什么样的徒弟呢?当然是品德好、天资高、悟性强的徒弟。而孙禄堂先生在这些方面都是极为突出的,所以他总能遇到别人遇不到的好机缘。
当然只有天资、机缘、品德的出众还不能成为一代大宗师,个人的奋斗与努力更是不可缺少的。
据史料记载孙禄堂努力、奋斗的程度更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当年热衷于收集武术家事迹的向恺然在其《江湖异人传》的“孙禄堂”一文中记载道:“从来拳术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孙禄堂为最,……所以孙禄堂的武艺纯熟自然到了绝境”。再如山东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针对孙禄堂的去世,在《求是》月刊上评价道:“凭心而论,他研究技击术的苦心孤诣,实为一般人所不及,他由磨练中而获得的技术,亦为一般人难做到,他锻炼上的勇迈和奋斗,更为一般人势所难能了。”
孙禄堂先生的谦虚好学在当时是出名的,姜容樵先生在《当代武侠奇人传》中关于孙禄堂这段写道:“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
根据孙禄堂先生的自述,他在弱冠之年就已经达到行止坐卧周身各处皆能触之即发、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的境地,这是很多武术家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孙禄堂并不自满,仍能虚心求教,并听从在内修方面颇有造诣的宋世荣前辈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此后不久孙禄堂在内修造诣上进入到练神还虚的境地。因此向恺然说:“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在这方面孙禄堂先生堪称典范。
孙禄堂先生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体现在武功本身,还在于他文武兼备、德艺兼修,并使之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武学成就能独步于时。杨明漪先生记载孙禄堂先生:“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参与清史编修的陈微明、状元刘春霖等都因仰慕孙禄堂先生的学识而拜于门下,此外很多近代著名学者因钦服孙禄堂先生的学识而持弟子礼,如近代儒宗马一浮、国学大师庄思缄、朴学大师章太炎、胡朴安、古琴大师汪孟舒、书画家刘如桐、高道天等,还有军政界要人如晚清肃王意公、直隶总督陈夔龙、曾出任民国参、众两院议长的吴景濂、国民政府上将李烈钧、民国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等。这些文化精英和政要人物甘愿拜在孙禄堂名下,一方面是因为孙禄堂先生的武功神奇、冠冕古今,另一方面是由于孙禄堂先生的道德修养和学识非一般人可及。从孙禄堂先生留存下来的著述中反映出他不仅文武兼备、融会贯通,而且哲思高卓,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提升,开辟了一个以武悟道的文化新领域。
因此孙禄堂先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好学精神密不可分。虽然他12岁就因家贫辍学,但通过长期自修,使他的文化修养达到很高的程度。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如孙禄堂先生少年时,因为家里穷困,买不起练字的纸墨,他就用毛笔沾着水,在铜箩筛上练字,孙禄堂先生晚年时,他的书法达到很高的水平。
再比如孙禄堂先生为了研究易经,听说四川成都有某高僧精通易经,于是不远千里徒步来到四川成都访某僧求教。即使到了晚年孙禄堂每到一处,也总是打听当地的学养深厚的学者,若闻其人,必登门拜访,虚心问学。
孙禄堂先生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学养深厚,而且对于现代学术、西方现代科学同样有很大的兴趣。他在北京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去高校旁听天文、几何、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等学科的课程。孙禄堂先生这么做,一方面是他的求知欲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武功已经登峰造极,所以他体悟的很多道理已经超出了武艺的范畴,他需要探求如何使拳术中的道理与其他学科的道理相互融通,乃至他晚年提出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所谓武至极而文,孙禄堂先生最为典型。
因此,历史逻辑、文化土壤、家学渊源、从学机遇、品行修养、刻苦研练、勇于实践、好学不倦、文通武备以及天赋卓绝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孙禄堂先生成为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有人认为孙禄堂先生所以能独臻武学巅峰还在于他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我认为武功造诣与道德境界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联系。如传说明末清初时期,了因和尚武功高强,但是了因和尚却是一个采花大盗,谈不上什么道德修养。
不过,毫无疑问,孙禄堂先生的道德境界极高,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文化圣贤,他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成就,实现了他的武学理想,成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及体用兼备之英雄。因此姜容樵先生在评价孙禄堂先生时说,真称得起是一位盖世英豪。就这方面的成就而言,确与他的道德修养不无相关。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刊载的“国术史”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技虽精绝,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尤非常人可与比也。……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
同样,在《国术统一月刊》的“孙禄堂先生传”中也评价他“道德极高”。
“千秋金鉴”、“道德极高”,这是只有在评价圣人道德时才会使有的评语。在1996年编辑的《中央国术馆史》一书中虽然在一些资料上存在错误不少,但以“一代宗师,千秋武圣”这个标题来介绍孙禄堂先生,可谓评价得当。
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武术史上,在武学成就、道德实践、技击功夫、学识修养、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皆以孙禄堂先生所获成就最高,独步绝巅。孙禄堂先生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无愧是中国武学领域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近代以来在文化成就上唯一堪称大宗师的华人就是孙禄堂先生。因为孙禄堂先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人文领域——拳与道合之武学,他通过对中华武学的建构与提升,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认识世界的维度与途径。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由孙禄堂先生最终完成了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创建。
第二部分 三拳合一框架下的孙氏太极拳之义
谈到太极和太极拳,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然后回答何谓孙氏太极拳?
一、何谓太极、何谓太极拳、何谓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指出: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在这里孙禄堂先生讲到“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孙禄堂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孙禄堂先生对何谓太极的阐释,相信很多人到此还是不很清楚,因为这种语境是今人很不适应的。如果用最粗浅和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太极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抵抗力的形成机制,即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的原理,在生理学上叫做内稳态。
内稳态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1932年提出的,比孙禄堂先生对何谓太极的揭示晚了17年。因此在这种通俗的现代语境下,太极拳就是使这种身体先天的抵抗力机制提升、扩大、延伸到技击格斗行为里发挥作用的拳术。其一般特征是具有有无不立、有无并立、圜研相合、活泼自然的自发生性状。
在技击中这个机制的作用表现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所谓“因敌成体”等神妙的作用,都是由此太极也称内劲而来,这个奥妙最先由孙禄堂先生揭示出其究竟。这是拳的根本,并由此优化、重构、完备拳学,形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氏形意拳、八卦拳也是太极拳。换言之,凡以此为基础的拳术都是太极拳。由此极大地深化并拓展了对太极以及太极拳的认识,由这个认识构建的太极理论即孙禄堂先生太极理论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理论巅峰,意义极为深远。
孙禄堂先生对何谓太极的认识以及进而对太极拳的定义,即继承了《易传》的思想,也部分吸收了张载的思想和刘一明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武学实践与体验对前人的学理进行了修正和扬弃,这个理论与那个被其他几家太极拳信奉的《太极拳论》无关。而且孙禄堂先生的这个太极拳理论远远高于或深化于那个《太极拳论》。相关论证在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的讲演中已谈,这里不赘述。
关于这位刘一明先生,这里要说上两句,刘一明(公元1734--1821),乃清代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刘一明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悟真阐幽》、《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为著名内丹学大家。
刘一明虽是全真道龙门派传人,但其内丹修为及理论则源自龛谷老人和仙留丈人,按刘一明自述中描写,龛谷老人是位儒士,仙留丈人亦非全真道道人的字号,而类于儒家学士的名号。仙留丈人最后得法于喇嘛僧余丈人。按照《云游记》记载,刘一明最后在仙留丈人的引导下,苦苦参研《论语》而大悟。
因此刘一明的内丹修为及其理论并非来自道教全真道,而是来自属于儒家、佛家这两脉。刘一明的《周易阐真》是对儒家经典《周易》的阐释,这与刘一明内丹传承的道统可谓一脉相承。
这是对孙氏拳内修理论脉络的一个简要介绍。
关于何谓孙氏太极拳,我们必须放在三拳合一武学体系这个框架里来认识,否则难以认识清楚。
前面讲了无论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还是孙氏太极拳,其基础都是建立在修为太极一气,或说内劲这个基础上,孙氏太极拳只是三拳合一武学体系中三元中的一元。那么这一元是哪一元呢?
先让我们看看孙禄堂先生是怎么说的。
孙禄堂先生讲:“太极拳属人”,即天地人三元中人这一元,具有“内外虚灵,如皮球,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综合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各种论述,可以大致反映出孙氏太极拳的一些特点,其荦荦之大者有五:
1、孙氏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中和真一之气,由此培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内劲。
2、孙氏太极拳修为原理是: “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以“蓄神养气为主”。
3、孙氏太极拳体用法门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4、孙氏太极拳行拳原则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动静合一”以及于圜研相合中感悟动静交变之机,并贯串始终。此意孙氏三拳一理。此外还要于至柔至顺的行拳中含有圆活精刚之至之意。
5、孙氏太极拳作用原理是:浑圆一气之意及“皮球”的作用特征。其劲性质如电,能不动而彰,感而遂通,一击制敌,又如辐射场,绵随深透,不即不离,能制人神魂气血,谓之太极内劲。该劲能与形意拳、八卦拳浑融一气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不丢不顶”的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
以上五点最为关键,是太极拳的根本处,也是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理的提升。
孙氏太极拳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1、特别强调孙氏无极式的基础作用,孙氏无极式与其它各家太极拳的无极式皆不相同。
2、以孙氏三体式为基本步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重心平动。
3、孙氏太极拳的运行,手随身动,身随足动,亦称腰随胯,跨随足,足随重心变化,重心随意,意随神。由此建立劲力形成与动静合一的技术基础。
4、行拳时全在虚无中用功夫,浑圆一气无边界,一轴独立,由顶至足,形成劲气内藏无边界之周身球劲。
5、由四情引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乐,劲意技法于虚无中由情引出,方为自然。
八能内容丰富:
以劲言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以意言之,封、随、串、导、捆、搬、提、摧。
以技言之,踢、打、摔、拿、摘筋、卸骨、轻功、点穴。
以法言之,裹、翻、走、撞、腾、挪、闪、赚。
四情八能中,虽然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言,其他各派也有此称呼,但是孙氏太极拳由这八者演化的内涵已与他们大不相同。在《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已有介绍,在此不赘。
6、孙氏太极拳行拳走架与修炼内丹合而为一,将玄武内丹功法融入拳式中。
孙剑云先生说:“练习孙氏太极拳先从利用重心变化入手,重心运用纯熟,一动皆有对应,逐渐神意气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伤害到你了。”又说:“太极拳练就的是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
此外,孙氏太极拳有控形制意与控意制形两种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实制虚,打法用在将去处。控意制形,是以虚制实,打法用在当下之时,不得丝毫犹疑。孙氏太极拳不仅是运用身体本身来技击,而且讲究运用体外之势参与技击,体外之势有内外两圈,内圈是我与对手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间,外圈是我可以移动变化的空间。在这内外空间的范围里,作用与变化的空间皆是球意。孙氏太极拳对敌有泰山压顶之效,其根由之一就是运用虚空之势所发挥的作用。
孙禄堂先生把孙氏太极拳比喻为皮球,并言:“惟其皮,故无屈无伸”。
俗云:太极拳之用随屈就伸,而孙禄堂先生言“无屈无伸”,何解?
当年笔者就此请教孙剑云老师,孙剑云老师说:“我们家的太极拳用法,不在外表屈伸的形式,只有一气之伸缩,感而遂通。一气伸缩合于神意,气本无形,因此我手足未动,而彼已不支,即拳无拳、意无意之真意。”
由此知齐公博先生的周身如有电,使人碰不得,支燮堂先生的“劲若游针”等功夫皆属孙氏太极拳“无屈无伸”的皮球劲之意。
我曾问支一峰先生,他父亲那种仿若游针般的“无屈无伸”之劲如何练就,支一峰先生说:“这是修养先天一气的功夫。”随之谈到他近一个时期的体会,并以他手指轻巧的一敲,令我知其劲威力之巨,几如电击。支一峰先生讲,他这种劲还没有达到他父亲那种于“无屈无伸”中“劲若游针”的境地。
支一峰先生说以他现时的体会,身体气质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孙氏拳劲的味道出不来。
那么身体要发生什么变化呢?
支一峰先生说:“骨如铁铸,筋如钢丝弹簧,肤如胶皮,气如水银,意气如电。意到气至,用时感觉比闪电还快。”
支一峰先生又说:“运用时不可有发劲的意念,随感觉而出,动作越自然,心意越混沌,劲力出来的就越快、越透、威力越大。”
后问及杨世垣先生,杨师伯说:“练孙氏太极拳,没有练出功夫的时候,筋骨皮合在一起,感觉不到其间有任何空隙,练到了一定程度,筋骨皮有相互分开之意,气充满其空隙,如有流体运行其中。这时意气成为一体,意气不分家,与开始练拳时意是意、气是气不同了。”
如今我的造诣远没有达到这种境地,但偶尔能感觉到筋骨皮之间似有气流充斥其间,多少有那么一点意思。这个意思不是意想出来的,而是由切实的生理变化带出来的,气之起落、劲之吞吐、身之鼓荡,皆有生理实相。凡有这种感觉时,一定是心意恬静的状态,发生于微微调息之时。调息自有心法,此意甚微妙,用意稍重,感觉尽失,而且容易造成心绪杂乱,故行拳时能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为妙。此綮节不易把握。
当年刘子明先生就说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皆不同,虽然拳式的形式与其他几派太极拳有几分相似处,但基础、道理、内含皆不同,用法、功效亦不同,形同天壤。事实上,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的原创之品。当时笔者未能深解其义,随着这些年研究孙氏太极拳,对刘先生此说深以为然。
当年孙振岱先生曾就自己对孙氏太极拳的感受写了一些诗,其中一首“题孙家太极拳”,该诗中蕴含的拳中规矩对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有意义:
身如桅杆脚如船,(身法)
伸缩如鞭势如澜。(身势)
神藏一气运如球,(劲势)
吞吐沾盖冷崩弹。(劲意)
孙振岱先生是孙禄堂先生的亲传弟子,曾在江苏省国术馆教授孙氏太极拳,对孙氏太极拳有深入的研修,武艺高深,他的这首诗对于今人认识、研习孙氏太极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后面的交流中,我将在这里抛砖引玉,做个浅显的解读。
二、孙氏太极拳的历史评价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时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相对而言,武艺家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说明那时武艺家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纷纷在国术界露面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至1934年1月29日的《京报》上更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中国太极拳术唯一名手”。
因此,孙禄堂先生不仅被当时武林认为是形意、八卦两拳的第一人,也被认为是太极拳的第一人。1935年出版的《近世拳师谱》中记载孙禄堂先生“技击独步于时,为治技者冠”,“孙师一生术合于道,其武艺举世无匹”。类似的史料记载还有很多,大量史料表明,孙禄堂先生的武功已臻绝顶,是当时武林中真正的第一高手。所以我们这些人只有深入研修、努力传承孙氏武学,才对得起前辈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