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微月光IJ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转载]【经验谈】跟着杨军老师明太极拳之理

$
0
0

溪水边人
跟着杨军老师明太极拳之理
(掌门杨军首届门生培训班理论整理)

明理  知体  达用

“明理、知体、达用”是杨军老师在数十年传拳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科学系统地把如何练习杨氏太极拳的步骤、方法和顺序,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习练者的学习需求,现就“明理”这一部分,做如下整理,以飨读者!

何为明理?明理,就是要明白哲理、要领、拳理。

明哲理

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哲理和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从动和静两方面来练习的拳术,因其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与中国古老的哲学理论相吻合,所以也称为“哲拳”。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就是指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阴和阳。两仪就是阴、阳,从拳理上讲,阴阳就是劲法,就是整体涵盖的两个辩证的部分。
在大自然中,如果我们把一个事物从整体上比喻为太极的话,构成这个事物的辩证的组成部分就是阴阳。相对而言,太极是宏观的,阴阳是微观的。

一、阴阳

阴阳是对立的。上下、开合、升降、前后、左右等等都是阴阳。向上的、求变的,明亮的,欢快的等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把它定义为阳;向下的,不变的,阴暗的,沉闷的等具有消极意义的,我们把它定义为阴。
阴阳是可转换的。通常从动作角度上说,开为阳,合为阴。但从劲力上讲,蓄为阴,发为阳。所以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德经有云: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的就是此理。
阴阳是共存的。阴和阳不能绝对地独立存在,它们是在太极这个大整体下面变化运动的,其对立和转化的特性,决定了阴阳的共存性,变化的是表现形式,其本身不会因为变化而消失。

二、五行

五行,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原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要素构成大自然。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在太极拳里主要是表现在步法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就是太极拳的五行。
步法为根基,根基不稳固,所有的劲法都是空。在步法里,中定最为核心,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是为中定服务的。中定不是中间,是在前后左右中找寻的一个最佳平衡点,能定得住的点。重心稳固,是保障劲力发放的基础。
阴阳和五行的核心是追求一种平衡。练习杨氏太极拳,如果把太极比喻是“一”,那么阴阳和五行就是“二”。“一”是由“二”构成的,即太极这个“一”是由阴阳这个“二”构成的,“二”是“一”的具象表现。明哲理就是要明白“一”和“二”的关系,涵盖关系,递进关系,只有搞清楚这种关系,才能理清楚如何习练的入门脉络!

明要领

何为杨氏太极拳的要领?就是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我们很多的拳友对“十要”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背得滚瓜烂熟,但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的却大有人在。“十要”,就是我们如何习练杨氏太极拳的法则,只有彻底地搞清弄懂,我们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明白练习的正确方法。
我们该如何理解“太极拳十要”呢?这就要从平衡和劲整两个方面入手。

一、平衡

“十要”中“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这些对外形的要求,都是为平衡服务的。太极拳要求“上轻”“下沉”“中灵”,做到“十要”中对外形的要求,是做到“上轻”“下沉”“中灵”的条件之一。影响平衡的因素之一是步幅的大小身形是否合适,但并不是步幅越大越好,不要忘记太极拳的另一个特性“轻灵”。如果步幅过大,必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连贯性。
内在对平衡的影响表现在是否“气沉丹田”,呼吸平顺自然要贯穿整个习练套路当中。
平衡,就是要重心稳固。练习平衡从外形上要重心下沉,两脚支撑的面积合理。从内在的来说,要气沉丹田。
重心的落点不合适,会影响重心的稳固,落点过于偏脚跟、偏脚尖、偏左、偏右,都会影响重心稳固。
身型不合适,同样会影响重心稳固,即便是重心落在涌泉穴上,但身体位置过于偏前偏后,也会影响重心稳固,造成呼吸不畅。      
身形的位置不合适,会影响重心稳固。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如果按照身形的要求都能做到,身形才能稳定。
劲也会影响中心稳固。劲用的过大,过于僵硬,呼吸就不畅,所以一定要有一种松的状态。要使上身保持轻的状态,上身过于僵硬,对稳固就不利。上面沉下面就轻,不稳固。上面轻下面才能稳固。

二、劲整

劲整,就是要把腿法、身法、手法有机地协调到一起,就能形成劲整。
劲整从外形上看,劲要从下往上传,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整劲是有方向性的。
劲整要求内与外合在一起。内外相合,首先在意,这就要求气沉丹田,内发于外,从内到外,意到、气到、劲到。
劲整要内在意和外在型与呼吸配合。发力和呼吸要配合,呼吸和劲是相连的,呼吸和意、形配合好,就可以劲整。
练习劲整有四个阶段:求松、入柔、聚柔成刚、刚柔相济。

明拳理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十要》等先贤对太极拳的论述,给我们制定了练习杨氏太极拳的规范、准则和方法。
我们明拳理,就是要系统地学习这些方法,树立自己的追求目标。用这些拳理来时时刻刻规范和校正自己,努力做到不跑偏、不盲目。
我们常说“明师”难觅,明师之“明”,就是能科学系统地传授拳理、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故弄玄虚。先贤们的著述,要通过自身的练习去体悟,理解。  
我们明拳理,就是要更好地传承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用来强身,更重要地是养性。通过学习这些拳理,真正地做到从学小技到求大道的升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