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以追求长生不灭,与道合真,寻求生命本源为目的的教派。道教的修炼既是围绕着此目的而进行的。道教的修炼大致分为内、外二种。本文即讨论内在修炼中的摄心修法。
道教的内在修炼方法有很多种,如胎息、炼气、存想、内丹等等。但所有的这些修法都是从摄心开始的。
为什么要从摄心开始呢?究其本意,摄心就是为了发动人体内在的气息,即“真息”。《听心斋客问》曰:“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化虚。”“若心不虚静,则内无真宰,虽精炁亦不可得而役也。”曹文逸云:“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因此生命的存在就是以真息为更本的。
如何摄心呢?一般来说分为二步:一、静心;二、调息。但在实际修法中总归与静心,因心静则气平。调息的作用亦是使气平,所以不调之调为最上法。
放松自己的身体,慢慢的使鼻息平和。然后闭目内视,将心神注视在阴蹻脉上。如此修炼片刻后,将心息提至下丹田。定神安息,久久行之。修至此处应注意,以自然为主,不可过紧亦不可太松。心神太紧则火旺,心太松则火熄,务必要顺其自然。文武烹炼,内息匀称,勿忘勿助。
功行日久,则心如虚空,有息相依相随,非虚非空,静而又静,气息绵绵,心神默默,人我皆忘,此谓之杳冥也。《内观经》云:“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即论此也。
杳冥中有炁发生,此乃真息也。《道德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真息发动,熏心酥痒,产生极乐之境,修行者切不可贪于此乐,要将心神按于下丹田内,日积月累,则命蒂自生,而阳气自长也。
将心神安止于脐下,则曰凝神。内炁收归于脐下,是曰调息。凝神调息,使神在炁中。默注元海,守心不散,存神不昏,故能杳冥恍惚。
凝神调息,摄心修法为万法之基,不可轻视之。在修炼的过程中,此步修法即是重中之重。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打的越牢,以后的磨难就越容易度过,反之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