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了作为进阶,致柔有三部曲,第一抽长,第二浑圆,第三气化。其中气化乃内修的功夫,若无明师引导,实不敢涉足此境。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第八章中特别提到:“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那么知道此弊病后,孙禄堂先生是如何内修的,在该书中并未做进一步的介绍。所以,孙禄堂先生的内修造诣并非仅仅是该章中所介绍的修为造诣,而是后来另有修为,另有造诣。据孙雨人师兄回忆的事例,孙禄堂先生的内修造诣已经达到了布气制人的境地。至于后来走时的白日飞升则仁智各见了。据孙剑云老师讲,孙禄堂先生两臂摸上去似没有肌肉,只有一层厚厚的内膜在流动。此为致柔之至境也。又据台湾的居浩先生记载,孙禄堂先生双腿盘坐在炕上,一边起身,同时一腿踢出。故其柔能摧刚。
又据任兰芬先生讲,孙存周先生晚年时拿着20斤面去车站似乎都费力,但是40斤重的铁枪在他手里人枪一体,如同挥舞一根柴火棍般自如。类似事例张烈先生也讲过。致柔者所用之劲与一般扛活用力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以为此皆乃气化的作用,非肌肉结构所能解释。致柔气化之劲威力不可限量,故孙门前辈中于致柔气化有造诣者视力能举鼎之大力士如小儿。当年孙存周先生以犹龙玄幻般的身法将有“千斤力”之称的某名拳家踢扑门外,牟八爷以一身柔劲之功戏逗某技击健将,令其上窜下跪,胡六爷以近乎芭蕾舞的轻灵转身用脚抽倒某拳派的开派名家等等事例皆为致柔摧刚之范例。
致柔气化者,气能凌云,一阳冲天,自然挺拔。观孙门前辈照片自可见矣,如孙禄堂先生及孙存周、齐公博等先生无不如是。我从致柔拳社四周年纪念照和六周年纪念照以及浙江、上海擂台赛的拳家集体合影中看到:唯孙禄堂先生最为挺拔自然,元阳冲天,神色凌云,气盖群雄。有心者找来照片,无需一一比较,一看即知。故梁漱溟先生在几十年后仍记得当年在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时孙禄堂先生居中而坐、气象甚好。可见当初印象之深。
故致柔者绝无哈腰驼背、疲塌滞重之态。
致柔,先要知抽长之意。乃由命门处将脊椎分上下两节松开,同时将肩胯大节松开,两个十字充分打开,顺中用逆地行拳。另外辅助功法甚多,有桩功,有单操,有拳式,其中以形意、八卦、太极、通背的相关练法最多。其特点,皆枯燥艰苦,如贴墙蹲起,马步磨胯亦称磨裆、抡肩摔臂等。马步站对的不多,马步要四平,大腿要平,大腿与小腿成90度,顶膝抽胯,两臂平展,有向两侧无限延伸之意,重心落在足跟处,躯干直立,顶头竖项,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提肛,一般人站不住。
有抽长,浑圆之意才有味道,否则浑圆之意就缺少了些气象,进阶就慢。
浑圆之意以前讲过,关键是要没有边界,一有边界劲就僵了,致柔没成,反而练成一身的僵劲。真理与谬误就差这一步。
如何才能没有边界?均匀,八方用力均匀,只能以意行之,不可争力。老调重弹。
由此知前述“一根筋”练法,乃抽长之意,致柔之基本功。致柔无快功,此乃耗出来、熬出来的功夫。所以,太极拳练对了,不加辅助功法,每天量够,十年纯功,致柔可入门径。
当年肖德昌先生尚未在太极拳上下功夫,但他有致柔的功夫,人家推他,如触柳絮,或如触膨胀的气球,因他的脊椎各节能上下打开延伸,如蛇一般,自然无人能推动。此亦抽长之意也。对付来力,自己不能主动向自己的脚底下送,此亦是双重。而是两头延伸,全身散开,使对方找不到力点。当今通此道者不乏其人。
致柔者皆有凌空之意,身步轻灵自如。某形意拳大名家,因与孙禄堂先生甚熟识,来家串门玩耍,见孙振川先生在院子里,因相互熟悉,某开个玩笑,出手一拍,不想手去人空,如触败絮,而孙振川先生就在眼前,某性起,趟步进打,人无影,孙振川先生已到某身后。某无奈笑曰:“你小子这是成鬼了,还是成精了。”
当年孙振川先生的八卦拳心诀:“轻灵虚无,稳静松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