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微月光IJ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转载]对搂膝拗步的拳理拳法探微杂谈

$
0
0

       利用肌肉的二维运动原理,右手经由腰侧向右后方运动,当右手掌运行至正南方位前后时,几个手指均有明显发麻发胀的气感出现,这是梅应生先生改革创新之作。

 

      世界著名杨式太极拳理论家梅应生大师当年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杨式太极拳从杨澄甫定型至今已经有六、七十年了。至今有几十年了,对太极拳应该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当时我对梅老师的这几句话理解不深。一恍又过了十几年,现在才深有体会。一个优秀套路的传播,推广和发展,需要经过多么艰难的历程!

 

      杨氏太极拳是国宝,很多拳师在习练传承85式杨氏太极的过程中,均积累了多年甚至几十年宝贵的丰富经验,这也使他们在各自功架中有了自己的特色动作,造成目前社会上85式杨式拳相互间出现了各种差异。再加上传承体系不同,学者自身理解水平也不同,就更是纷乱复杂。

 

 

   

      图1、白鹤亮翅:定位时右胯根迅速外开膝对脚尖,两脚间距约15---20公分,右手在右太阳穴上方,左肩微前合使涵胸,顶腰,下额微内收,头微上顶要有棚意。以腰为中点,百汇穴上顶,尾闾微内收下沉,使脊柱呈上下对拉微拨微长。

  

   不管有什么不一样,我以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拳理拳法,离开拳理拳法的标杆去探讨拳架的正确与否,就很难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弘扬传承不能只是一种口号或者把它充当一种招牌或盾牌,它必须要有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要求和严格的审查理念。

 

   我还认为,如果一个拳师的某个动作具有更优势的一面,而它又符合拳理拳法,这个动作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它。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图2、弟子王世霞,龚园园正在练拳。

 

      梅应生老师对在搂膝拗步动作中,利用肌肉的二维运动原理,使后手经腰侧向后运动的方法,打破了一些拳师的运功方法,提高了后手运动的内劲和气感。这个方法值得大家去探讨。 

 

   一、浅谈左搂膝拗步右手运行路线时对两种方法的探讨 

 

      从白鹤亮翅转左搂膝拗步时, 有些拳师在右掌下落后,经下向右胯侧后方反撩掌,再外旋上举至肩侧。这种练法,手由下向后运动时,我感觉小臂及手掌很放松,有轻灵感,也比较舒服;但是、如果利用手臂肌肉二维运动的原理和方法来运动右手,则有两个明显收益:一是手臂内劲明显增大,应该比前一种方法更具攻击的力度;二是当右手掌运行至正南方位前后时,几个手指均有明显发麻发胀的气感出现,这显然更具科学养生的效果。

 

      仅供参考的肌肉二维运动示范图片:由弟子王世霞(着红衣者)演示。

 


  

      图3、上接白鹤亮翅式或手挥琵琶式,当右手下落至腰侧后,便不再下降,由腰侧开始随转腰向右后上方划孤。运动过程中掌心要基本朝上。

 

      平时学生练拳,经常出现在练85各式拳架中、当行功方法正确时,会有手指发麻发胀的感觉。我告诉他们这是气感现像,对此,我也已习惯为常。前几个月,有学生向我问及我所传授的肌肉二维运动方法与上诉第一种方法的区别时,我便让多名学生每个人都反复试验这两种运动方法,效果依旧各自都没有改变。这说明后一种运功方法要明显优于前一种运动方法。

     

   我没有过细的细节拳照,为让大家能直观,用学生拳照,为大家抛砖引玉,大家不妨一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用二维运动方法使气感强烈,必须是在松肩沉肘,放松腰胯並由腰带转的情况下才灵。还有一点应注意的是运动中大小臂肘弯夹角必须大于90度以上。

 


  
     图4、当右手掌运行至正南方位前后时,几个手指均有明显发麻发胀的气感出现,如图所示位置,但掌心仍要基本朝上。运动中大小臂肘弯夹角必须大于90度以上。

 

      作搂膝拗步动作时,手臂肌肉的二维运动主要是通过人手臂肘窝前上、大臂正面的肱二头肌,大臂背面的肱三头肌的运动,以及三角肌和胸大肌的辅动来完成的。这种养生机理尚待大家进一步去探讨。

 

 

   

        图5、运行至略比肩低时恢复到传统练法方位。

 

      本文为叙述方便,仅以左搂膝拗步为例来解剖搂膝拗步时后手的肌肉二维运动的方法。在练拳中方法完全一样,仅动作左右相反而已。

 


   
       图6、左搂膝拗步之四:右手随转腰收至耳旁,离耳约一拳距离。指尖高不过耳廓,低不过耳垂;右手掌心朝内微朝前。左手弧形下落至腹前中线。

 


   
       图7、作弓步时,随转腰由右手中指领劲向前运行,坐腕再成侧立掌向前推掌,唯中指领劲前行,最后才能力达掌根。

 

   二、关于左搂膝拗步由中指领劲向前变推掌的劲力问题 

 

    有拳师在右手上移至肩高后,再收至肩侧,(或至耳侧),再随转腰,由右手外侧方向、即小指领劲直接向前推掌。我感觉这种方法有内劲,但觉劲力稍为单薄一点。

 

 

  

      图8、左搂膝拗步之三:左手掌心朝下,上接白鹤亮翅时要经前上(高不过胸,若上接手挥琵琶式则下落),向右横移至右胸下,此过程可使沉肩、坠时,横隔膜下落,气沉丹田。此时左腕略比肩低,掌心朝上微朝前。

   

    我在作弓步时,“右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並微内旋)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随转腰由右手中指领劲向前运行,坐腕再成侧立掌向前推掌,唯中指领劲前行,最后才能力达掌根。右手要呈螺旋前进,劲力才会更加完整。我感觉这种方法劲力浑厚,明显优于前一种。

 

请参考傅钟文先师视频和土豆网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先师视频,此二人推掌时手掌心均朝前(东)方。此中指向前领劲的运行方法,同时亦为傅钟文和傅宗元先师所传。请参考傅钟文所著《杨式太极拳》一书第30、31页中图文。

 

 

   图9、左搂膝拗步之四:右手随转腰收至耳旁,离耳约一拳距离。指尖高不过耳廓,低不过耳垂;右手掌心朝内朝前。左手弧形下落至腹前中线,离腹部约一拳半距离。  再作弓步时,随转腰由右手中指领劲向前运行,坐腕再成侧立掌向前推掌,唯中指领劲前行,最后才能力达掌根。右手要呈螺旋前进,劲力才会更加完整。

    

 

     杨式太极拳共85个式子,而搂膝拗步就有单式动作4个,左右搂膝拗步两个共4个单式,再加上十字手转抱虎归山的第一动仍为右搂膝拗步动作,这就共有十个搂膝拗步单式动作,佔85式全套动作的十四分之一。如果每天能把这近十四分之一的动作都优化运作的话,其养生效果则是不言而喻的。

 

  

          

    图10、左搂膝拗步之五、弓步推掌:作弓步时,随转腰和重心前移,唯中指领劲螺旋前进,最后才能力达掌根。

 

 

     

        图11、作弓步推掌时,唯中指领劲右手要呈螺旋前进,最后力达掌根,劲力才会更加完整。  拍摄角度不同,对左手和右手的视角效果就不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上皆为本人的学拳心得体会,我郑重向大家公开推荐梅应生大师的这种练搂膝拗步的先进方法。我也愿抛砖引玉,与拳友及同好商榷,共同弘扬国萃。

 

  梅应生老师二、三事:

    

    之一、  2003年2月大年初五那天,我跑到成都梅应生老师家中,一住两月余,目的是跟他学拳、学剑,深入学习他的太极理论知识。当他看到我在用第一种方法练搂膝拗步时,便说道:“来,我教你一个练习方法”。紧接着,他又说道“那些人还是xx,连肌肉的二维运动都不懂”。这是我第一次从梅老师的口中听到的“肌肉的二维运动”这个名词。跟梅老师学习了这种方法以后,我感觉很好,便一直沿用下来並用于推广。

   

   当时促使我下决心改此动作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梅老师已经练出了婴儿手!他的双手尽管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纹路越来越多,但用手触摸,其感觉有如婴儿手一般细腻滑润。他的双手已经练出了通天指纹---三条从掌根直通到指尖的气沟。连他的夫人李医生当时也练到气沟通了一半。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优化练拳产生明显养生效益的佐证之一!

 

 

    

      图12、拍摄角度不同,对左手和右手的视角效果就不一样。此图为正南方位拍摄。左手指尖与膝平齐。

 

    之二、梅老师告诉我说:  在一次武林大会上,当他与世界著名武术家---蔡云龙先生握手时,被蔡云龙发现了他的婴儿手,当蔡先生再仔细看了他的双手和掌上的气沟后,对他能练到这个成果赞不绝口!梅老师还告诉我说:他在武术界只还看到了武当山的李诚玉道姑,她的双手也是练成了婴儿手,也有通天指纹---大气沟(我的道家师父李诚玉道姑是武当山玉虚宫住持,武当龙门派第二十四代掌门人,她137岁谢世。是解放后武当山唯一能知自己升天日的道教仙姑)。

   

    2012年3月重庆的天气柞暖还寒,我带领杨龄、朱清年、梁永革三名弟子到成都访贤,在梅老师家中,三位弟子也亲自看到和体验到已80余岁高龄的梅老师的婴儿手和通天气沟。这让他们大开眼界。

 

    之三 、梅应生先生小记:

 

    梅应生老师毕业于某军医学校,任军医,曾是外科主治医生,他对人体解剖学和人体骨格及肌肉群生理运动的规律了如指掌。他曾参加过平息西藏叛乱工作,当时他担任赴藏部队医疗队队长职务,在战地医疗队做过数百例外科急救手术,他的夫人也随队担任内科医生。

 

   梅老师的文化水平也很高,我国60年代轰动一时的第一部反映西藏奴隶制度的电影《农奴》(由才旦作玛演唱这部电影主题歌),就是根据他采访的三个农奴家庭的真实故事由他亲自执笔书写的、发表在解放军杂志上的报告文学来改编的。

 

   梅应生老师一生多才多艺,在军校曾是文艺骨干,善长多种器乐。他在西藏部队工作的后期,便自已对他以后的业余人生路作了一个选择:转业后是搞文艺工作,去拉二胡?  还是继续去搞写作,当一个作家?  还是去搞太极拳(他曾自学过国家套路,以后才改为学习传统85杨式太极拳)?  他很明白,只能去钻研一样。最后他选择了太极拳。梅老师对中国易经和太极拳拳经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便是从在西藏的那个时候开始的……

 

     梅应生老师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已达炉火纯青的地位。早在十年前,他的近百篇各种有关太极拳的理论文章早已在国内,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表,转载,受到上千万太极拳爱好者的称赞、尊敬、仰慕和崇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