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微月光IJ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转载]转载  脐轮调息法--中和之气的修炼要道  钱惕明

$
0
0

第一节脐轮调息的由来

脐轮调息是内丹功的范畴,与胎息密切相关。

脐轮,俗称肚脐眼,穴名神阙穴。它是人处母胎时赖以呼吸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断,但元阳一点(元气)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故是人之“性根”“命蒂”,成为内丹功的修炼要穴,亦是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

第二节脐轮调息的层次

脐轮调息(以下简称脐息),有打坐静功的修炼与练拳动功的修炼两种情况。此处说的主要是行拳过程中的脐息,静坐炼功中的脐息将在后面介绍。行拳中的脐息,其修炼过程,细分有七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步晋阶。

一、意守肚脐

守肚脐内部深处约寸许。如上所述,此处是人体太极气化、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它与五脏六腑相通,又直接与奇经八脉的任、督、冲、带等四条经脉相连接。我们练拳时若能自始至终守此肚脐深处,则有利于激发脏腑经脉气血的运行,促进阴阳平衡乃至阴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寿与天齐。”但是,所谓守脐,只是若有若无的守,用意不可强烈,更不可执著。尤其是初学者,练拳之初,只要有一点意思就可以了,不去管他是否脐轮在呼吸,还是鼻子在呼吸,只要想到肚脐就算得法。待练到一定火候,就会有感觉。各人情况不同,有的一两个月就有感觉,有的要练了三四个月才会有感觉。无论时间长短,只要静心修炼,就会渐人佳境。

二、吸气敛脐

吸气时,意念肚脐眼微微向内收敛;呼气时,意念内敛的脐窝自然向外散开,一吸一呼,即 ·· 散。起初,只是意念上的敛与散,肚脐自身尚未曾动,练之日久,意念一到,肚脐也就动了,能真正地一吸一敛、一呼一吸了。当然,这是缓慢的、自然的,不是执意的做作。由于脐轮与心、肝、肺、脾等经脉相通,是“心肾之门户”,所以守脐、吸脐能刺激肚脐(神阙穴),调节脏腑血气,防治多种病变。

三、脐轮命门两相通

在上述基础上进人第三层修炼。即意念肚脐吸气,脐窝内敛,小腹自然内收,吸气一直吸到与肚脐背后直对的命门穴,使命门表层微微外撑,逐渐呈现饱满状态。命门处平时有一条凹陷的沟槽,此时被气填平了、充满了。

起初我们对此毫无认识,后经先师示范讲解,让我们摸他的命门处是否饱满,果然一摸之下,发现先师的命门处圆满舒坦,使我们大感惊奇,开始有了认识。这是指的吸气。

呼气时,气由命门前送,下注丹田,带动小腹自然地缓缓放松(不是挺腹),这样脐轮与命门就前后相通。由于脐轮又称前丹田,命门又称后丹田,故这前后相通又叫做“两田相会”。因为命门属火,心肾属水,所以两田相会、命门饱满,

能促使水火相济,生发真气。这两田相会的呼吸,实质上是以脐轮、命门为出人门户的腹式逆呼吸,是太极拳特有的调息法。

说到此处,须说明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即吸脐与吸腹的问题。上述吸气时带动小腹自然内收的现象,是由吸脐、敛脐自然带动的,并非是一般说的“吸腹”。如果硬要说“吸”字,那是“吸脐”,不是“吸腹”,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反复过试验,感到确实以吸脐为好。

再说呼气时小腹缓缓放松,那是松腹,不是挺腹。松者,是腹部皮肤自然之理,如果挺来挺去,必受其害。

四、命门输气两臂贯

在两田相会的基础上进人第四层,即呼气时,意想气由命门缘脊而上,过夹脊,贯两臂,敷于手指。

以练习“左搂膝拗步”为例。当左手开始下搂、右手向前推掌时,意想气由命门而上,贯于两肩,随着手势移动而徐徐通向肘、腕、掌、指,当上下两手的手势到位时,气从掌指吐出。吸气时,仍是脐轮吸人,贯通命门,若要做第二次搂膝拗步时,方法同上。初练时,可能无所感觉,练之日久,就能气透掌心手指,手指的麻、胀、热等气感油然而生,久练下去,自能气满劲足。

五、涌泉脐轮同吸呼

接着,修炼第五层。意念脐轮吸气时,涌泉穴亦同时吸气(吸地气);脐轮吸气至命门,涌泉吸气也至命门(其线路是,由涌泉沿大腿内侧而上,过会阴,抄尾闾至命门),两者在命门会合成为一气。呼气时,这会合之气由命门而上,通贯两臂,从掌指吐出。其实这层功夫并不复杂,只是在第四层功夫上加上涌泉吸气而已。方法虽不复杂,但作用很大。

涌泉吸气一法,源自丹道 。张三丰在 《 大道歌 》 中说:“蒙师指我一段功,先将九窍关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涌泉冲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 此处说的虽然是静坐的练功心法,但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练拳,涌泉吸气就是此话的具体运用。

此法练之日久,确能脚底涌泉冲气而上,会同脐吸之气,形成拳架中的内气内劲。仍以搂膝拗步为例,在迈步屈肘蓄势吸气时,脐轮与涌泉同时吸气至命门;在弓腿进身搂膝推掌呼气时,气由命门而上,从掌指吐出。此时要特别注意在搂膝推掌达的到会之际,有三点不可忽视:一是脚掌一踏,即涌泉向下踏劲,地气上冲;二是命门微微往下一坐,气上两臂;三是坐腕吐劲,劲气由掌心指尖吐出。这三点须同时同步到位,不可先后脱节。

众所周知,太极功夫“其根在脚”。涌泉吸气、冲气踏劲是“其根在脚”的内气内劲的保障,也是发劲的基础,否则其根不实不固。正因如此,在下面的“内劲篇”“拳术套路篇”中常有“踏劲”一词出现,都是这个意思。例如“太极起势”这一式,两手上提(本门练法是两掌上托)时的内气内劲,就是从“根”上反弹上来的,并不是靠两手的拙力,是劲气把手掌托上来的,所以本门这一式的心法叫做“气托千斤”。

六、会阴调息海底活

接着进人第六层会阴调息的修炼。阴跷,即会阴穴,亦称海底,它是生命的基点。其息如何调息,并不复杂。张三丰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道言浅近 )张祖又辑录潜虚翁的话说:“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人气穴。神在气穴中,默注会阴,不交自交,不接自接,所谓隔体神交理最祥,古仙已言之确矣。”(张三丰全集三丰先生辑说)这些修炼内丹的心法如何运用于练习拳架呢?应先明自其精神。

本人体会其要点有四,一是心神一静;二是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三是神光下照,默注会阴;四是上下相通。

其中最关键的是“心神一静”,默注会阴,会阴立即就有感觉,尤其在每一拳式的身法手势到位定式亮相之时,心中一静,会阴穴气感顿生。有时是微微的气感,有时稍稍的萌动,有时是短暂的感觉,有时则感觉时间长一些,情况不一。假如某天练拳时不算太静,便没有那种感觉。所以说心神一静是关键。心中静了,才能守其自然,才能使心中之气与神阙穴(脐轮)、会阴穴相会,才能使神光下照于会阴,从而激发生命之能量。

调会阴之息,既能开发活力,又能气敛人骨,气达肢梢,防止练拳过程中产生气势散漫的弊病,趋向气敛、神聚、劲整。如李亦舍所言:“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出人。”

七、脐息升华入胎息

上述六层修炼均属脐轮调息,再进一层就是胎息,胎息是脐息的升华。经过前一段脐息的修炼,慢慢忘却鼻息(实际尚存),似乎只有脐窝在呼吸了,进而“呼吸绵绵,如婴儿在胎之时,故名胎息”。(万密斋书十种、养生四要 )

如何入手?张三丰说:“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胎胞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好像重生之身一般。”(道言浅进十八)此个内呼吸如何进行?用现代语言说,“内呼吸是指人的细胞呼吸,即人体细胞经过细胞膜从体内环境中摄取氧气,经过氧化还原代谢后又向体环境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岳龙话说胎息)

在内呼吸的同时,还须外呼吸配合。外呼吸是指人体本身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即本篇第三章说的,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交感而致中和之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灵气内外交感。两者交感的渠道是借用呼吸系统,经口鼻、气管、肺与外界环境交换;同时人的皮肤、毛孔、腧穴等也直接与外环境气体交换。通过修炼,就使人体的固有换气功能得到强化,从而使口鼻呼吸大为减弱,出现若有若无、绵绵虚空的状态,从而体内外的呼吸和谐一致,促进人体潜能的开发。但是,这种潜能的开发,必须在高度入静即虚静无为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来。

太极拳是动功,如何做到这一点?总的是要修炼“动中之静谓真静”的静,在此种“真静”下,才能进人胎息的修炼。为此,练拳必须做到“着熟”,熟练到大小动作都了然于胸,打拳时用不着记忆,就能随心所欲,这样才能把全部心思用在内意内息上。到此地步才能动中入静,才能脐息乃至胎息。

第三节脐息为中心的拳势呼吸

脐轮调息(简称脐息),是炼气、炼劲、迈向返老还童的要道。但作为太极拳的整体呼吸运动,则还有一些具体内容需要介绍。从整体来说,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是以脐息为中心的拳势呼吸运动,它不同于人们平时的自然呼吸。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1 .目的有所不同

自然呼吸是依照固有的生理机能,不需人的意志调控(或极少调控),为了维持生命,沿着一定的频率自然进行的呼吸。而拳势呼吸不但要维持生命,而且要使生命活得更好更美,故须按照行功走架的拳势需要,由人的意志调控的呼吸,所谓“以心行气”。

2 .频率有差异

自然呼吸按照一定的频率进行,其频率均匀、缓慢,很少有快慢(劳动或体育运动除外),如果过快了或过慢了,便是病态。而拳势呼吸的速度,虽然总的是均匀、缓慢、深细、柔和的,但为了拳势的需要,可以调节,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即所谓“动缓则缓随,动急则急应”。

3 .变化不一样

一般的自然呼吸,吸是吸,呼是呼,不需要变化,即使有变化也是很微小的。而太极拳的呼吸,由于拳势(拳架与推手)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在动作转换之时有小呼吸;在蓄发、开合、发放中,有时需呼中有吸(即合中有开),吸中有呼

(开中有合),所谓“蓄发相变”也。

4 .部位有分别

自然呼吸是肺部的呼吸运动,而太极拳的拳势呼吸则是腹部的呼吸,称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又分腹式顺呼吸与腹式逆呼吸两种,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有采用这两种腹式呼吸的。本门太极拳采用的是以脐息为中心的腹式逆呼吸。吸气时,脐窝内敛,带动腹部微微内收;呼气时,脐窝外散,带动腹部微微向外松开。简单地说,吸气则脐腹内收,呼气则脐腹外松。初练时,由于招式动作不熟练,动作与腹式逆呼吸难以一致,可以从自然呼吸入手 。

第四节拳势呼吸与招式动作

以脐息为中心的拳势呼吸,落实在招式动作上须和合一致。即练拳架时,凡进退、出收、升降、开合、起沉、提放、蓄发以及转身换影等动作,均应与呼吸相互一致,不可脱节。

通常情况下,进为呼,退为吸;上升为吸,下降为呼;出手为呼,收回为吸;开为吸,合为呼;起为吸,沉为呼;蓄为吸,发为呼。在移步换影、转身变势时,以及各式的过渡动作,可视情况,或仍用一般的拳势呼吸,或用小呼吸调节。

所谓小呼吸,即呼吸的时间较短暂、幅度较小,插在通常的一呼一吸之间,有时吸了再吸,吸中有呼;有时呼中有吸,呼即是吸,均视动作幅度大小而定。因其呼吸短小,变换灵活,故称小呼吸。它既可保证各式过渡动作的衔接无缝,又可防止憋气,有利气顺息畅。这种小呼吸,也适用于推手,某种程度上说,推手中使用小呼吸的机会比拳架时为多。

总之,脐息为中心的拳势呼吸,与招式动作必须和谐一致,顺畅通达,才能使阴阳中和之气充盈全身,才能激发生命真气,迈向不老春。至于一招一式中,如何具体进行脐息的拳势呼吸,则在“拳术套路篇”的每招每式中详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