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首先要接触的一个概念就是“心理”,而心理这个东西,是万事万物中最奇妙,最难捉摸,最难把握的东西了。心理的奇妙之处,首先表现在不好给它下定义,许多心理学家,都在花大力气给心理下定义,结果下了许多定义都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在没给心理下定义时,人们似乎还知道什么是心理,但下了这么多定义之后,反倒让人不知道什么是心理了。而现代科学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再不好下,也非下不可,所以给心理下定义就成了心理学伤脑筋的问题。
其实心理定义并不难下,西医不好下,中医好下,所谓心理,就是心的作用机理。西医看了这个定义会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西医的“心”专指心脏,与心理毫无关系。中医的“心”则有两层含义:一为主血之心,二为藏神之心。主血之心是指心的形脏,有具体形态,故与西医相同。藏神之心,是指心的神脏,只有功能,没有形态,所以只讲形态的西医认为没有。西医认为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动只与脑有关系,与心没有关系。但当我们突然恐惧时,都是心跳不安,而没有脑跳不安,急躁紧张时都是心如刀搅,而没脑如刀搅,突然听到噩耗,都是心里“克忒”一下,没有脑里“克忒”一下,突然看到意中人对别人亲热,都是心像被揪了一下,没有脑像被揪了一下,中了150万大奖过于激动,是感到心里“叭凉叭凉”的,而没有感到脑里“叭凉叭凉”的。所以我们说的心理是心的作用机理,是指藏神之心的作用机理,而不是指主血之心的作用机理。
主血之心的作用是泵血,与心理无关,藏神之心的作用是“任物”,“任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心理。《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就是说心的生理作用就是任物,所谓任物就是接触、感应、应对外界事物,藏神之心接触、感应和应对外界事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心理。所以若给心理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应该是,心理就是人接触、感应、应对外界事物的作用机理。人为什么会恐惧、焦虑,为什么会心跳,会“克忒”一下,会“叭凉叭凉”的,为什么有人遇到同样的事,而不恐惧,不焦虑,不心跳,不“克忒”一下,不“叭凉叭凉”的?心的这一切现象的内在机理,就叫做心理。
西医将心理隶属于精神范畴,心理与精神概念含糊不清,心理疾病也归于精神病范畴。但中医精神与心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精神中医称为“神”,包括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为心所主,心理中医称为“情”,包括怒、喜、忧、思、悲、恐、惊、怵、惕、愁、乐等,为肝所主,所谓心主神志,肝主情志。精神疾病中医称为神昏,心理疾病中医称为情迷。
心理的定义虽是这么简单明了,但其复杂含义却远非一句话所能概括,细究其含义,我觉得至少该包括如下内容。
1.心理是一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就是一种感觉。譬如:饿了感觉饥饿,冷了感觉寒冷,遇到老虎感觉害怕,听故事感觉有趣,甜蜜的爱情感觉幸福美妙,失恋感觉痛苦不堪等,都是一种感觉。心理决定人的行为,就是因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跟着感觉走,好感觉就拼命追求,坏感觉就拼命消除,人们就是通过对感觉的追求和消除,维持着生存的需求。饥饿是一种不良感觉,人们就要用进食来消除,饮食的美味是一种好感觉,人们就要用进食来追求。当吃饱饭时,饥饿感觉被消除了,变成了撑胀的坏感觉,饮食的美味变成了不好的厌食感,人们就通过停止进食来消除撑胀感和厌食感。人们通过对饥饿感、撑胀感和厌食感的消除,和对美食感的追求,维持着正常的进食活动,以维持和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其他如寒暑风雨的侵袭,猛兽毒虫的侵害,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追求,都是通过对感觉的追求和消除,来维持生存的需要。人们不懂这个道理,往往舍弃感觉,通过追求美食、功名利禄、爱情、婚姻、家庭,来追求幸福,结果追求到了美食,却食不甘味,追求到了官位却提心吊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爱情追求到手了,却已不再是美妙的爱情,而是酸涩的苦果。要想追求幸福,不要追求那些感觉的载体,只要对一切感觉的载体都能抱着“不怕死”、“无所谓”、“自我批评”、“我很行”(即“不无自我”)的态度,自然感觉美好,只要感觉美好,那些感觉的载体就是可有可无的了。我们其实是通过追求美食、官位、爱情、婚姻等东西来追求幸福的美好感觉,只要有了幸福的美好感觉,还要那些东西干什么?假如没有幸福的美好感觉,要那些东西何用?只有有了“不无自我”的心态,那些东西才是幸福,没有“不无自我”的心态,那些东西都是痛苦。
2.心理是一种感受 从某种意义说,心理就是一种感受。幸福、快乐、痛苦、烦恼、悲伤,都是一种感受。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是什么?金钱是不是幸福?官位是不是幸福?爱情是不是幸福?这些都不是幸福,只能是幸福的一种因素,是幸福的载体。没有金钱不幸福,但有了金钱未必幸福,关键在于有没有幸福的感受。没有功名利禄不幸福,但有了功名利禄未必幸福,关键在于有没有幸福的体验。有了幸福的感受,往往未必需要金钱和功名利禄。人们常说:“我不怕吃苦,只要能得到理解,再苦心也甜”。还有人说:“我不怕穷,只要全家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吃咸菜,喝凉水也幸福”。热恋的恋人常说:“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是逃荒要饭也不觉苦”。可见,只要有了美好的感受,苦就不是苦了,而一种甜,是一种幸福,所以人们追求幸福实际上追求的只是一种感受。但说上面的话的人,都是在没得到“理解”、“全家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和你在一起”时的一种愿望,有了这种渴望却得不到,就会觉得“心也甜”。但如果他们得到了,往往就没有这种渴望了,也就不觉得“心也甜”了,可能就会有更高的渴望,这样他们只能永远停留在对幸福的渴望和向往之中,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如果他们得到和不得到都能觉得“心也甜”,那他们就是个终生幸福,没有痛苦和烦恼的人。只有对“理解”、“全家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和你在一起”能够做到“不无自我”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3.心理是一种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就是一种情绪,幸福、痛苦、喜悦、愉快、爱慕、崇拜、恐惧、焦虑、发怒、抑郁、自卑、心烦、绝望、孤独、惆怅等等,都是一种情绪。好的情绪催人积极向上,让人感觉幸福美好,坏的情绪催人消沉颓废,让人感觉痛苦烦恼。让人幸福美好,则感到生活五彩斑烂,丰富多彩,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能力提高,效率增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成就的强人,不仅自己快乐一生,成功一生,而且福及全家和子孙后代。感觉痛苦烦恼,则感到生活暗淡无光,痛苦不堪,情绪低落,心境恶劣,凄苦万状,百病缠身,思维呆滞,反应迟钝,能力减退,效率下降,所求不成,百事不顺,成为一个百无一成的废人,不仅自己痛苦一生,失败一生,而且殃及全家和子孙后代。但人们不知道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误认为情绪都是客观现实所致,拼命地去改变现实以消除不良情绪,结果越消除情绪越坏,情绪越坏,越拼命消除,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其实情绪的好坏与现实环境没有多大关系,充其量也只是个外因,不良情绪都是生于自己的“怕死情结”、“有所谓情结”、“怪怨情结”、“我不行情结”(简称“怕有怪我”情结),只有做到“不无自我”,彻底消除“怕有怪我”情结,才能真正消除不良情绪,拥有光辉灿烂的美好生活。
4.心理是一种主观意识 感觉、感受、情绪,都是一种主观意识反应,所以说,心理是一种主观意识。虽然心理是一种主观意识,但却总让人认为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总是拼命地通过消除客观因素去消除心理因素,结果才适得其反。胆小鬼走夜路时会感觉身后有个人跟在后面,明明有人的感觉是由害怕这种主观因素产生的,但胆小鬼却总是认为是感觉让自己害怕的。所以便拼命地通过消除有人的感觉来消除害怕,结果越消除越感觉有人,越消除越感觉害怕。心理病人的症状都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错觉,但病人却认为是症状让自己产生的心理因素,所以总是通过消除症状来消除心理因素,结果也是越陷越深。西医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通过认识客观事物来认识世界的,所以现代心理学也总是通过探索客观的心理事件和物质基础来探索心理的本质,结果虽然找到了心理事件和不少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但却总是无法揭示心理的本质。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障碍的病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都是客观的心理事件,因而认为要消除心理障碍就要让病人有预见性地避开这些心理事件,结果越避开越避不开,越别去想,越往脑子里钻。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摆脱这些心理事件,结果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难以逃脱药物依赖的泥潭。现代心理学认为抑郁的物质基础是因为长期的情绪不佳,导致一种叫做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再吸收减少,结果就用氟西汀等药物增加5-羟色胺的再吸收,虽然短期有效,但大多形成对药物的依赖,依赖到最后,不仅难以彻底摆脱抑郁的困扰,而且产生许多副作用。其实心理事件只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患者主观的四大情结(“怕有怪我”),只要没有四大情结,再强的心理事件也不会形成心理障碍,只要有了四大情结,再小的心理事件也能形成心理障碍。抑郁确实可以引起5-羟色胺的减少,但不是5-羟色胺的减少引起抑郁,而是抑郁引起5-羟色胺减少,真正引起抑郁的,是病人主观的“怕有怪我”四大情结,只有用“不无自我”的方法彻底消除四大情结,才能彻底消除心理障碍,根除心理疾病。

